作者:云朵软绵绵日期:2025-07-18人气:1
大班社会活动《不开心的小树》之《做个受欢迎的人》(通用4篇)
一、设计意图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总有一些不开心的脸蛋,在我们的教室里总有一两个离群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总有家长感叹“这孩子就怕生”。新《纲要》里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生存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的理念早已熟记在心,可怎样才能落实纲要精神,引导我们的孩子有开朗的个性,自尊自信、交往合作的能力等等?于是我根据主题“开心一刻”中的《不开心小树》设计了《做个受欢迎的人》这一活动方案。我以故事《不开心小树》为指引,通过从一棵总是皱着眉、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变成一棵开心树这样一条主线的引导,让幼儿认识不开心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何通过自己的调整(而不是借助于外力)让自己开心、开朗起来。二、教学方案活动目标:
1、知道总是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乐观、开朗的人会受人欢迎。2、学习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尝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活动准备:1、心情树叶人手一份2、开心树和不开心树各一棵3、幼儿不开心时刻ppt|4、课前游戏“挠痒痒”活动过程:(一)导入 刚才我们玩了挠痒痒的游戏,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开心、真开心、非常开心)(二)第一次选择:1、有两棵树,你们想跟他们一起去玩一玩吗?(教师带幼儿绕两棵树一周),请你选择一棵喜欢的树,并坐在它前面的椅子上。)2、交流:为什么你喜欢这棵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三)第二次选择:(关于这两棵树还有一个故事呢)1、教师讲述故事“不开心小树”,现在你还是喜欢原来那棵树吗?为什么?2、交流:为什么你喜欢开心树,不喜欢不开心树?(总是不开心,皱着眉、板着脸的人是不会受别人欢迎的,总是笑眯眯乐观开朗的人受欢迎。)3、请小朋友再次变换位置。(听了这个故事后你喜欢哪棵树?并坐到它前面的椅子上)(四)情感迁移(教师讲述故事下半段:不开心树每天都不开心,朋友们都不找它玩了,蚯蚓绕过不开心树到开心树下松土,小鸟也绕过不开心树,到开心树上唱歌,怎么办?不开心树也着急了?)1、如果你是不开心树你怎么办?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改变自己)2、情境游戏:帮不开心树变开心,(请幼儿帮不开心树想一个办法让它变开心成为一棵受欢迎的树,并将开心树叶送给不开心小树。)这样不开心树也慢慢变开心了,大家又都重新喜欢它了。(五)情绪联想ppt。1、人总会遇到不高兴的事,说说平时遇到不开心的事。2、看看他们怎么了(播放ppt),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让它变成开心的事? 三、课后反思:1、在活动中,我设计了两次自由选择活动,第一次仅凭两棵小树的外形特征,第二次通过理解故事内容来选择。这样的两次选择,孩子们经过两种认知的碰撞,经验内化后成为自己的行动——他们真切地体会到经常皱着眉、板着脸不开心的样子,就不会受到朋友们的欢迎,会变得越来越孤单,于是纷纷选择了开心树,达到了我预设中的目标。2、选择性地修改教材,根据活动预设的需要,我删掉了故事的后半段(不开心树在冬天晚张开树枝迎接小雪花,让自己成为了一棵受欢迎的树,也使自己成了一棵开心的树。)将这一过程设计成为幼儿设置一个问题情境“怎么样才能让不开心树成为一棵受大家欢迎的开心树?”通过孩子们想办法,并要求将每一个办法对小树说出来,然后给小树贴上绿色的笑叶子。这一打破常规的环节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也使我从幼儿的回答中了解了孩子们的认知经验,孩子们原先认为可以通过别人的帮助来让小树变得开心起来(这是幼儿的原有经验),但通过教师的引导,知道了小树必须得靠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所以思维有了指向性,而且为小树想办法的过程恰恰就是自身经验的拓展,为自己以后的情绪调控提供了经验。我觉得这一环节设计得比较成功。但是孩子说得不多(办法不多),体现出教师的这个指向违背了孩子们原有的思维定势,要孩子随着这个方向发散思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我课前没有预测到这一点,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导致我在活动中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更多或更好的支架而匆促收场。3、教具的制作需更完善,两组椅子摆放时各组应多放几把,不能幼儿每人一把,这样使第一次选择许多幼儿都选择了开心树,选择不开心树的小朋友是因为那边椅子坐不下了,无奈才坐这边的,有的坐在不开心树这边却说不出原因。4、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要上完整。第三个环节请小朋友帮不开心小树想办法时我没有进行及时的小结,使幼儿的新经验没有得到提炼。 附:故事:不开心小树 山坡上有两棵树,一棵长得枝叶繁茂,另一棵却长得又瘦又小。风儿轻轻吹过,开心树抖动着树叶笑嘻嘻地说“舒服舒服,真舒服。”不开心树皱着头说:“讨厌别碰我。”天上下起雨,开心树伸开树枝笑嘻嘻地说:“解渴解渴,真解渴。”不开心树板着脸孔说:“又下雨了,真计厌。”小朋友来玩了,开心树摇晃着脑袋笑嘻嘻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小朋友。”不开心树嘟嘟囔囔地说:“吵死了,快走开。”不开心树总是皱着眉,板着脸,大家都不愿意理它了,蚯蚓绕过它去给开心树松土,小鸟也飞过它到开心树上去唱歌。
细节描述:
细节一:孩子们,你们有没有过不开心的时候,为什么你们会不开心呢?(小朋友抢了我的玩具;小朋友们不让我跟他们一起玩;爸爸妈妈两个人吵架的时候,我也不开心;小朋友们把我搭的玩具弄坏了;其他小朋友把我新买的玩具给弄坏了。)对呀,每个人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这里有一颗小树,它也有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为什么会不开心吧。
细节二:讲述故事第一部份,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开心小树还是不开心小树呢?为什么?(开心小树,因为它总是微笑着对每一个人;开心小树,因为它对每个人都很好;开心小树,我喜欢笑)那有没有谁喜欢不开心小树呢?(没有)为什么不喜欢它呢?(它一直很不开心;它老是皱着眉头;我喜欢笑,不喜欢不开心;谁来了它都会说讨厌)对呀,不开心小树这样对它的朋友们,最后不开心小树没有了没有,真孤单啊!
细节三:你想做一个开心的小朋友还是不开心的小朋友?(开心的)假如你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你怎么样让自己开心呢?(如果别人抢了我的玩具,我就当借给他玩的,这样就开心了)对呀,换种思想,就会非常地开心(如果明天拿了我的新玩具,我就让妈妈再买一个,这样就开心了)
评价分析:
在本次活动的三个细节中,都让孩子们回答了同一个问题,你喜欢开心还是不开心,什么事情让自己不开心,怎么样让自己从不开心变到开心。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还处于自我相像的阶段,基本上说的都是自己要玩的玩具,只有个别幼儿说到了爸爸妈妈的问题。当然我们从孩子们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哪个孩子都喜欢开心的样子,都喜欢笑脸,不喜欢板着脸的小朋友或其他的人。
所思所悟:
在本次活动中通过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能用完整连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让筷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而且知道不开心的人大家都不喜欢,开朗开心的人会有更多的好朋友。
本次的教学活动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对于孩子们的回答也非常的满意,可以看得出来有些孩子的思想已经开始在慢慢地成熟。
设计意图 : 在我们的幼儿园当中每个班级都有很多幼儿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但也有个别孩子总是郁郁寡欢。一方面是性格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有些孩子体会不到冷落别人的感受,或是不会进行自我情绪调控。所以我根据主题进度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体验: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开朗的人会有更多朋友,我们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不开心的小树》让幼儿体验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开朗的人会有更多朋友。2、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转换自己的消极情绪。活动准备:脸谱:开心小树、不开心小树各一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表情小树引出课题。师:今天我们大班来了两位客人,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它们的名字。出示表情小树,幼儿分别和开心小树、不开心小树打招呼。引题:今天,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动脑筋,你们欢迎吗?可是不开心小树最近老是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不开心小树和开心小树一起长在山坡上,风儿轻轻一吹……”(引入故事开头部分)二、引导幼儿尝试将消极情绪向积极情绪转换(师讲故事到“又小又黄的树叶,又细又瘦的树枝。”)1、为什么不开心小树会没有朋友呢?(因为它整天皱着眉头)请小朋友学一学不开心小树的样子,学一学开心小树的样子。朋友们都到哪里去了?小结: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做一个开心的人,开心的人有很多朋友,大家都喜欢他。不开心的人大家都不要理他。,2、帮助小树转换情绪,让幼儿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师:谁愿意想想好办法让不开心小树开心起来?你们帮助小树,现在你们的感觉怎么样啊?其实帮助别人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3、自身情绪转换,初步学习自我情绪调节你平时有不开心的事情吗?怎样让自己的不开心的心情好起来?教师小结:不开心其实也不是一件坏事,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关键是你怎样把自己不开心的心情变成开心的心情。不开心时,可以独自呆一会儿,也可以跟别人说说自己不开心的原因,或者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插入: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不开心的时候唱唱歌,跳跳舞,心情也会好起来的。三、“不开心”向“开心”转化。1、刚才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说的非常好,但有的小朋友不开心时就生气、板着脸、有的还会打人、吵闹。老师有个建议:我们一起来制定一张“开心”把表格,它贴在墙上,小朋友经常看到它,相互之间经常监督,不开心的心情就会慢慢少下去了。2、将幼儿的创作上墙,集体将表格的内容阅读一遍。结束活动师:小朋友真聪明,我们一起带着不开心小树到别的班级去,把我们今天想到的好办法告诉他们! 附:故事:不开心的小树山坡上有棵不开心的小树,它和很多开心小树长在一起,风儿轻轻地吹过,开心小树抖动树叶笑嘻嘻地说:“舒服舒服,真舒服。”天上下起雨,开心小树伸开树枝笑嘻嘻的说:“解渴解渴,真解渴。”小朋友们到树林里来玩,开心小树摇晃着脑袋,笑嘻嘻的说:欢迎,欢迎,欢迎小朋友。只有不开心小树天天皱着眉头,不开心,风儿吹来,它皱着眉头说,别碰我,讨厌。”下雨了,它板着脸孔说:“又下雨了,真讨厌。”小朋友来玩,他嘟嘟嚷嚷的说:“吵死了,快走开。”它每天都不愉快,每天都开心不起来。不开心小树皱这眉头,板着脸,大家都不愿意去它那里,蚯蚓绕过不开心小树,去给开心小树松土,小鸟飞过不开心小树,到开心小树上面去做窝,唱歌。一棵棵开心小树每天都在长大,密密的绿叶,粗粗的树枝,不开心小树总是长不大,又小又黄的树叶,又细又瘦的树枝。“为啥大家都不喜欢我?”不开心小树着急起来。冬天的晚上,小雪花从天上飘下来,开心小树捧住小雪花,让他们落在自己的树叶上,树枝上,月光下的开心小树披满着雪花,真漂亮!不开心小树也想让自己变得漂漂亮亮的,它使劲伸开树枝,张开树叶,去捧住小雪花,咦!不开心小树的眉头不皱了,脸也不板了,小雪花象蝴蝶一样飘过来打扮不开心小树,树上停满了,又停到它的脚下。天亮了,小朋友都出来玩,看见停满雪蝴蝶的银色小树最漂亮,大家都到那里去打雪仗,滚雪球,还在那里堆了一个最大最大的雪人,那么多小朋友都过来玩,玩的那么开心,不开心小树很快活。不开心小树再也不皱眉头了,板着脸,他也长起来,树叶变得绿绿的,树枝变得粗粗的,小鸟来做窝,蚯蚓来松土,大家都喜欢他。山坡上没有了皱着眉头、板着脸的不开心小树,都成了开心小树。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遵循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新《纲要》和《指南》的引领下,让孩子们在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说一说,画一画的宽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避免了单一单板的言语说教,这是本次活动的亮点。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我一直保持着快乐的情绪,感染着孩子们,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也一直在快乐的坏境中学习着。以故事为内容的社会活动很容易向语言活动转化,那么在活动中我始终抓住活动的目标,通过故事让孩子明白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开朗的人会有更多朋友。再让孩子通过看、想、听、说亲身感悟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最后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提升,让幼儿自由选择将不开心的事转换为开心的事并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体会创作的乐趣和满足感。但在最后环节让幼儿提升心情转换经验的绘画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无从下手。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前面“说”的不够多,没有扩散幼儿的生活经验,所以为后一个绘画环节的铺垫不够,导致绘画对孩子们来说比较抽象,这个问题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注意和改进。
本月在园厅进行了本学期的第四次青年教师展示课,这次我执教的是大班语言活动《不开心的小树》。在本次活动中,我仍然存在着不足,但也收获了很多。
故事《不开心的小树》是一则好听且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语言优美,以一棵不开心的小树贯穿全文,讲述了一棵长在很多开心小树堆里的不开心小树是怎么从整天皱着眉头,板着脸的不开心情绪,慢慢变成一棵开心小树的。故事将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拟人化,巧妙的加入了一些小树说的话,能更直观的感受到两颗小树不一样的情绪,深深吸引着孩子们。
设计意图: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情绪,有些孩子遇到什么事情都是开心的,即使是不开心的事情也总能把它变成开心的事情,而也有一部分孩子总是郁郁寡欢,不管遇上任何事情都不开心。本次活动,就是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知道不开心是怎么样的,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应该如何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应让自己少一些郁郁寡欢的心绪,多一些“阳光灿烂”的时刻。
我将本次语言活动的目标设计为:1. 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会用不
一样的语气来表达开心与不开心的心情。2. 知道总是不开心的人会受冷落,开朗的人会有更多的朋友,做一个开心的孩子。
我将本次活动设计成四个环节:
一、导入部分,认识开心小树和不开心小树
1.师:今天我们又要在这里上课,你们开心吗?(开心)
2.出示“开心的小树”师:这是一棵开心的小树,你们知道它遇上什么事情会开心吗?出示“不开心的小树”,师:这是一棵不开心的小树,猜猜这棵不开心的小树遇到了哪些不开心的事情?
3.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故事《不开心的小树》。
反思:开头通过问幼儿“在园厅上课开心吗?”这个问题来导入,让他们先进入开心的状态中,然后想象一下两棵不同情绪的小树遇到了什么事情,以此来勾起他们对故事内容的好奇心,带着究竟是一个什么故事的思考,顺利引出故事《不开心的小树》
二、讲述故事前半段,感受大家都不喜欢不开心小树的原因
1.结合ppt图片,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2.提问:①风儿轻轻吹过的时候,开心小树会怎么样呀?那不开心的小树它是怎么说的呢?
②下起雨来了,开心的小树会怎么样呀?那不开心的小树它是怎么说的呀?
③瞧,小朋友到树林里去玩,开心小树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而不开心的小树是怎样说的呀?
(引导幼儿一起学一学开心的小树与不开心小树的神情与说话的语气)。
3.你们喜欢开心的小树吗?为什么?那你们喜欢不开心的小树吗?为什么?
4.怎样才能让不开心的小树变得开心起来呢?我们来想想办法。(与幼儿一起创编故事)
反思:运用分段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对故事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一共提了五个与故事有关的问题,前三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幼儿一起学一学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遇到事情时,说话用的不一样的语气。但这个过程处理的不是很好,几乎每个问题提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风来了,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下雨了,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来玩,开心小树是怎么说的?不开心小树又是怎么说的?”整个提问过程毫无新意,毫无趣味性。在请幼儿学习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说话的语气上也没有处理好,教师的语言引导还做的不够,应该引导幼儿想象如果自己是一棵开心的小树或者不开心的小树,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而不是用简单的几句话:“能不能说的更舒服些,更解渴些……”这些话容易使幼儿扭曲教师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太注重让幼儿学说故事中一样的话,忽视了让幼儿自己发挥,“教”的痕迹过于明显。课后我吸取了其他老师的建议,在这三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请幼儿上来表演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通过角色扮演来更好的达到目标1的要求,效果可能会更好。
还有最后一个第二个问题,请幼儿说说喜欢开心小树与不开心小树的原因,应强调为什么不喜欢不开心小树,以此能更好的达到目标2的要求,让幼儿明白,不开心的人会被人冷落,开心的人才会被很多人喜欢。
三、 讲述故事最后部分,知道不开心小树是怎么变得开心起来的
1.结合ppt图片,教师讲述故事最后一部分。
提问:①不开心的小树为什么会伸开树枝去捧住小雪花呢?(不开心的小树也想让自己变得漂漂亮亮的)。
②雪花落到不开心小树身上,它变得怎么样了呀?
③小朋友们看到不开心小树这么漂亮,都来到它那里去玩,它感觉怎么样?
④不开心小树变得开心以后,大家都会怎样对它呢?
2.教师小节,完整出示ppt,教师带领幼儿将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
反思:故事最后一部分就是不开心小树变成开心小树的过程。这个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但是在执教过程中这四个问题的设计答案都相似,可以将这几个问题合起来问,在这个过程中结束时,我还加了句小节语:“你看,当不开心的小树变得开心以后,大家就都很喜欢它了。我们也一样只要我们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就会有很多朋友都喜欢我们。”当小节语讲完之后,再次带领幼儿讲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由于这个故事较长,再加自己没有经验,生怕会超时,所以语速有点快,使部分幼儿跟不上我的节奏。经课后反思,知道语速一定不能太快,太急。
四、 一起做个每天都开心的孩子
1.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想做一个开心的孩子还是做一个不开心的孩子?
2.如果幼儿园放学了,所有小朋友都被接回家了,就只有你还没接回去,你会不开心吗?说说理由。
3.如果别的小朋友拿了你的玩具在玩,你会开心还是不开心?为什么?
4.如果你在商场里看见一样自己很喜欢的玩具,很想买。可是妈妈说,家里玩具已经很多了,不要再买了。你会不开心吗?为什么?
5.教师总结:遇到任何不开心的事情,我们都要想办法变成开心的事情,就像故事中不开心的小树一样,它最终变成了一棵开心的小树,就会被所有人喜欢了。
反思:活动的最后一个部分也就是延伸开来的部分,设计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还是问了巩固这个活动的所要达成的目标,尤其是情感上的目标。在幼儿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中,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将不开心的事情变成开心的事情的。有部分幼儿会答非所问,达不到我设计这些问题所想要的初衷。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很多幼儿都跑题了,使得感觉这个问题是多余的。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知道老师提出的建议是这些假设性的问题都不要提,直接问幼儿有没有遇到过不开心的事情,后来你是怎么解决的,让它变成一件开心的事情的。让幼儿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以此来巩固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
总之,我自身的教学水平还需不断的提高,还需精心研究教学活动过程,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在活动中,自身的语言处理,对幼儿的回应还需慢慢推敲,我想,如果要做好这一点,就得平时多看书,多与孩子们交流,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
下一篇:大班社会:能干的你我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