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夏小筑:优秀范文写作参考

个人总结| 实习报告| 年度总结| 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教育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公司部门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搜索
分类 古诗手抄报黑板报教学设计学习计划国学经典生活常识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用2篇)

作者:沫小颜日期:2024-04-12人气:14

导读: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用2篇)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篇1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用2篇)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篇1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学课时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 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板书〗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p110第三段~p111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

  〖板书〗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3)√。

  2.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两个生态系统是(1、8);

  人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

  陆地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

  较弱的是(3、5、6、7、11);

  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较严重的破坏后,恢复较快的是(4、9),

  恢复较慢的是(8)。

  拓展题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越简单,则调节平衡的能力越弱。例如在马尾松纯林中,松毛虫常常会产生爆发性的危害;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单一的有害种群不可能大发生,因为多种树混交,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随之增加,进而限制了该种害虫的扩展和蔓延。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篇2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③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

  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4.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