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狂鲨傲沧海日期:2025-08-12人气:2
大班音乐游戏《问候舞》(精选5篇)
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和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及表现音乐的乐趣。
教学准备: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和尾音的长短,能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长短变化,体验问候舞的乐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欣赏法、操作法、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步感受乐曲旋律,用动作匹配尾音。
完整欣赏
师:今天王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和你们一起分享,好吗?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这段音乐什么地方很有趣。(教师随音乐做肢体动作)第一遍
提问:音乐听完了,什么地方很有趣呢?谁来模仿一下?(嗯,啪)我刚刚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的呢?
引导幼儿创编匹配尾音的有趣动作,感受尾音的变化
师:除了这个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有趣的地方呢?
3、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肢体动作
师:刚刚你们想了好多的动作,那这次请你们用这些动作来配这个有趣的音,好吗?记得要跟上节奏哦!第二遍
二、感受音乐结构和尾音长短的变化
1、画图谱
师:这个有趣的音有多少呢?它是怎么变化的呢?请你们边听音乐边看老师来画一画,仔细看好哦!
提问:这个调皮的音是怎么变化的呢?(前面竖着,后面一横一勾的)后面的像小动物的什么呀?(尾巴)像这样的音我们叫它“尾音”再看看每一句长短一样吗?(有的长,有的短,而且一次比一次多)
2、撕报纸
师: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能不能用撕报纸来表示这个尾音先看看老师是怎么撕的(教师哼曲示范)你们会吗?尾音长撕得长,尾音短撕得短。
1、幼儿完整欣赏乐曲,看教师随乐曲做动作。听完后说说这段乐曲什么地方很有趣?一位幼儿来模仿这个声音,说说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
2、幼儿说说除了用这个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有趣的地方。
3、幼儿跟教师一起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1、幼儿说说有多少个有趣的音并边听边看老师画一画。
幼儿听完后,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2、幼儿根据教师的指导边听音乐撕报纸,感受尾音的长短的变化。
通过完整欣赏乐曲,让幼儿初步感知乐曲的曲式。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体验乐曲的趣味性。引导幼儿说说什么地方有趣,让幼儿自主的说说,并说出用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乐的。
通过让幼儿想象用什么动作配有趣的音,开拓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接着幼儿一起跟着音乐做一做,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通过教师听音乐画图谱,引导幼儿了解尾音的多少以及它是如何变化的。接着教师的小结,帮助了幼儿掌握尾音的知识点。
通过撕报纸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尾音长撕得长,尾音短撕得短。让幼儿在撕报纸中感受尾音的长短变化。
游戏:问候舞
1、教师示范
刚刚和报纸玩了游戏,接下来我想请你们也来玩个问候舞游戏好吗?现在我要来邀请舞伴啦,看好我是怎么邀请的?
引导幼儿一起玩问候舞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创编邀请动作
师:除了用“你-好”动作,还可以用什么动作问候呢?
结束:师:这个问候舞好玩吗?那么我们回教室再和好朋友一起玩一玩好吗?
1、幼儿看教师表演邀请舞。
2、幼儿跟着教师玩问候舞游戏。
3、幼儿创编问候的动作并与同伴一起玩邀请舞。
通过教师示范玩邀请舞,使得幼儿初步学习完邀请舞。接着运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幼儿跟着音乐一起玩一玩,让幼儿体验玩问候舞的乐趣,最后通过创编动作,激发幼儿的想象思维,使得整个活动更有趣!
活动二:韵律活动――问候舞(艺术)
目标
1、尝试与更多的同伴合作跳舞,体验同伴间的友好情感。
2、能熟悉乐曲的旋律、结构特点,初步学会跳集体舞。
3、能根据尾声的变化及时变换舞伴。
准备
1、欣赏画面舞会的场景。
2、组织幼儿做听摇铃鼓声音的长短变化及时交换同伴的游戏。
过程
1、师生共同欣赏舞会录像,并熟悉乐曲的旋律。
2、再次欣赏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尾音的变化。引导幼儿拍出尾音,一声拍一下。
3、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幼儿集体跟着老师学做舞蹈动作。
4、教师完整地表演舞蹈,提醒幼儿在尾音变化时要迅速换舞伴。
5、幼儿随音乐熟悉舞蹈动作。
6、幼儿熟悉动作后,在尾音处的握手动作可换成造型动作,先进行单人造型,
进而要求做双人造型及多人造型。
动作建议:
1、1-4小节:双手叉腰,自由小跑步。
2、5小节:按节奏拍手。
3、6小节:双手叉腰,自转一圈,脚做小跑步动作。
4、7―8小节:同5―6小节。
5、9小节(尾音):二人握手,尾音5出现时立即与舞伴握手,尾音的长短,次数
不固定听到3、5音,立即放开舞伴,自由小跑步结束活动。
大班音乐活动:问候舞
执教:杭州市余杭区运河第二幼儿园 金丽萍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循环往复的曲式与尾音的长短。
2.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3.体验与同伴共同跳问候舞,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报纸人手一份、白纸一张、记号笔、音乐
活动过程
1.初步感受乐曲旋律,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完整欣赏音乐,听辨乐曲中的尾音。
提问:老师做有变化的动作时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音?
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来配这个音?请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听音乐做身体声势。
2.感受乐曲结构和尾音长短变化。
幼儿边欣赏乐曲边看老师画图谱。
提问:在图谱上你发现了什么?重点提示幼儿欣赏尾音的变化。 撕报纸:师幼听音乐撕报纸。
提问:给你一张报纸,你能把尾音的长短撕出来吗?怎么撕呢?
3.表现尾音的长短变化。
问候舞:随音乐的尾音长短变化边说“你――好”边握手再把手弹回来。 幼儿围成圈,教师发起邀请孩子跳问候舞。
幼儿创编邀请动作,再跳一次问候舞。
20xx年4月
中班韵律活动问候舞
上周五我园承办了对“全市农村园骨干教师园本教研的的研讨”活动,作为我园韵律活动《问候舞》教研组的成员,我有幸担任了执教者的工作。在教研活动结束之时,想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1.改变――发展:本次的教研活动在去年的由托幼办开展的“教研观摩评比”活动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认可的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开始接到本次活动的通知时,大家的第一个反应是那我们就把上次的教研活动内容原封不动的再次进行展示。可是本次活动的研讨观摩对象是农村园教师,由于对象的特殊性,教科所要求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教研活动进行改动,以满足观摩对象的需要!“改变”这是必须要做到,因此,我们教研组抛弃了即成的东西,对研讨问题进行重新制定,相应的,改变教学环节设计、说课内容,总之,对一切都进行改变!我们的改变,让我们在原本教研的基础上又一次进行了提升,在观摩的现场互动研讨中,我们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进行发展的建议式的教研,得到了主办单位、观摩者的认可,
小语:一节活动,多种研讨――改变着活动,发展着自己
2.虚――实:在本次的教研活动的教学中,我们抛弃了观摩课中花俏的“道具装饰”,仅仅以一个“花园宝宝”面具贯穿始终;抛弃了大量的“课前经验丰富”,让孩子在课堂活动中,从不会到会,展示真实的课堂教学,做一节“不完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的环节中,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的同时,更是紧记研讨活动问题,开展符合研讨活动开展的教学活动,努力的脚踏实地的上一节常规公开课。
小语:虚实中见真谛。
3.和谐――矛盾:作为一次教研活动的研讨,思想火花的撞击是需要,也是必要。试想,没有矛盾、冲突,又怎会去实践、去验证,从而得到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呢?就拿本次活动最后成功展示上,大家对是双圈站位展示,还是单圈站位展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各持己见!那么,寻找理论来论证自己是最有力的条件。因此,大家都个自己寻找自己说需要的“东西”,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正因为有这个矛盾,所以,大家在寻找的过程中又一次成长了不少。 小语:和谐是目的,矛盾是过程。
4.……
在本次教研活动,我得到了很多,这不仅仅是看得见的荣誉证书,更多的是内心对于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一种方向上的明确。我的文笔不够好,不能够将内心的所有感触都化做文字来赞赏,但,我会尝试将本次教研活动中的所学、所感、所得,运用推广,真正的体现教研的最终目的。
设计意图: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音乐教育。也有人称为是"从钢琴凳上 (老师)、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是世界着名、影响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我班曾组织过奥尔夫音乐活动,孩子们对奥尔夫音乐活动有一些经验,而且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本次活动选自《奥尔夫音乐"跟我摇摆"》教材,我将多个素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改变与组合:借助"围着一棵大树",让孩子巩固节奏(X X | X X X 0 |),掌握集体舞中"拍手游戏"的部分;运用"宝宝的礼物",使活动张弛有度,动静交替。力图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激活幼儿参与的热情,为孩子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体验。
活动目标:
1、能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X X | X X X 0 |。
2、学习《问候舞》,掌握新的集体舞中"互换朋友的方法"。
3、体验集体舞互动的乐趣,增进伙伴间的情感。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随歌曲旋律唱出来。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有集体舞的经验;玩过节奏游戏《围着一棵大树》。
物质准备:奥尔夫音乐《围着一棵大树》、《问候舞》、《给宝宝的礼物》音乐。
活动过程:
一、节奏游戏,激发参与热情。
(一)出示节奏图谱,巩固节奏型。
1、出示节奏。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节奏吗?"
2、说出节奏。
"谁用把这个节奏读出来?"
(二)创编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型。
1、个别示范。
"谁能用身体动作,把这个节奏表现出来?"
2、完整表现。
"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来玩一玩节奏游戏吧!请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X X | X X X 0 |"
二、分步学习,掌握舞蹈要领。
(一)学习动作:拍手游戏。
1、独自拍手,练习节奏。
"我在花园散步,看见一棵大树,你看我是怎样做?"(教师带领做拍腿、拍手的动作)
2、互动拍手,掌握韵律。
"我还可以这样拍。"(教师示范)"我们听着音乐来玩一玩!"(幼儿练习)
(二)学习动作:交换朋友。
1、迁移经验,创编交换方法。
"你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换一位朋友吗?"
2、介绍方案,新授互换方法。
"我们还可以这样换!"(教师示范新的互换方式)
(三)学习动作:搭建小桥。
1、教师示范。
"刚才我们围圈走的时候,发现老师干什么了?"
2、要领讲解。
"我是怎样走进队伍的呢?"
三、完整表演,解决舞蹈难点。
(一)提出难点。
"小朋友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二)商讨策略。
"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验证方案。
"让我们用想到的办法来试试!"
四、手指游戏,放松幼儿心情。
(一)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支问候舞,小朋友们都跳的非常出色!"
(二)鼓励表扬"老师今天带来了8样礼物,来奖励大家!请小朋友把小手拿出来接受我的礼物吧!"
活动反思:
一、本次活动呈现的是一节原生态的集体舞教学。
没有过多的教具、太多的修饰,目的是希望幼儿在较少干扰的状态下初次体验与感受集体舞带来的快乐。由于本班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与尝试集体舞;加上之前的经验积累不多;改变了活动环境;听课人员太多而干扰了孩子的专注性学习,从而影响了最后听音乐连续舞蹈的流畅性。
二、之前的活动设计,一直考虑的是每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力求逐一攻破,达到教学目标。
构成集体舞是三个基本要素:音乐、动作、队形,要想把集体舞有序有有效的进行就必须把握好每个环节的关键点。
1、在熟悉音乐的环节中我把律动植入乐曲之中,轻松引导幼儿感受乐曲风格与节奏变化。
2、本次双圈行进式的集体舞中的男女生前进后退比较难,我就结合口令提示:123456拉手、2234伸手拉手、开花后退回到原位,明确清楚,便于记忆操作;B段的无旋律三拍子,我就结合简单的儿歌——握握手、敬个礼、换朋友、敬个礼;口令合拍紧凑,衔接自然。
3、在交换舞伴的环节是容易出现混乱的时候,所以,活动一开始我把椅子摆成两个同心圆,幼儿分男女生坐在椅子上,活动时再把椅子叠放在傍边。这样幼儿就非常清楚的知道里圈与外圈,避免重新因整理队形带来的混乱。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