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个性酷炫风日期:2025-07-08人气:2
大班科学:向下落的物体(精选3篇)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为了帮助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都会下落的科学常识,并能进一步了解物体下落的特点。
另外我班的微型课题是《在科学小实验中教师问题的提出》说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注重教师提问的方法,让幼儿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更好地动手,动脑的进行实验活动。激发幼儿对于科学小实验的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
教学准备:各种橡皮、报纸、毛线、塑料杯、布、石头、沙包、积木、羽毛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进行记录。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探索物体自然下落的现象。
1、教师在幼儿桌上任意选一玩具:老师手上拿了什么?要是我松开手,它会怎么样?(请幼儿猜想)
2、教师:将手放开:“所有的物体在手里,放手后都会是落下来吗?”
幼儿猜想:“有的东西会,有的东西不会掉下来。”
评价:这里我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动手实验的兴趣,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3、教师:我们周围篮子里有很多东西,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看看和你想的一不一样!
4、幼儿自由选择来进行实验,并请幼儿交流自己的试验结果。“谁来说说,你发现的?”
5小结,原来所有的东西拿在手里松手后都会落下来。
二、探索并讨论。
引导幼儿交流发现:掌握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同的特点。
“那它们在落下来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旁边的小朋友轻轻的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
“哦!他说石头是直直的下落。你能用动作做一做吗?”
“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来做一做石头落下来的动作吧!”
“还有没有别的发现?”
评价:这个环节是为了帮助幼儿在做动作时能更直观的了解物体下落时的路线特点,为下一个完成记录表的环节做好铺垫,让幼儿能更好的学会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物体下落的路线。
三、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那其他的东西他们下落时又会是怎样的呢?周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三种不同的材料,(出示大的记录表)分别是,,请小朋友们去试一试,把它们落下来的路线画在相应的表格里。
提醒幼儿:“试一试时我们何以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让我们把它们下落的路线看的更清楚。”
评价:这里是帮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从而更有目的性的进行实验。
2、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记录表?你是怎么记录的?”
“你们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我们就你再来试一试!”(得出结果时,教师记录到大表格中)
3、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如:沙包,积木,石头等,有的是曲线的,如:纸片,羽毛,塑料纸等。
四、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不同物体下落时速度的不同。
“物体下落时除了它们下落的路线不同,有直线和曲线,还有什么不同呢?”
“那就请小朋友选择不同的材料来比一比。”(教师指导幼儿要在同一高度,同一时间里进行实验。)
(1)拍手,“快来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吧!(请个别小组交流)你选了什么和什么?发现了什么?请你上来比一比让大家一起看看是怎么做的?” (请幼儿示范)强调: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帮助幼儿了解要将物体放在同一高度上,同一时间里放手进行对比。
评价:这里帮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科学实验是非常严谨的。
“谁还选了不同的材料,你们发现了什么?”(请幼儿示范)
(2)为什么石头,塑料杯落的快,又为什么报纸、布落的慢?(请幼儿回答)
3、小结:哦!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它们下落的路线不一样,而且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也有快有慢,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物体越轻,下落的速度越慢。
四、延伸活动:引导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刚在我们都是用不同的材料来比的,它们落下来时的速度不一样,下落的方式也不一样。那这两张是完全一样的纸,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呢?”
2、请个别有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3、下课后我们就到科学区里去试一试吧!
评价:帮助幼儿巩固对物体下落知识的掌握,并丰富科学区游戏的内容。
一、活动目标:1、 通过实验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知道物体下落的速度受物体质量、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2、 提高动手实验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羽毛、报纸、糖纸、积木等
三、活动过程:1、 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提问:
——小朋友们,老师手上分别拿着树叶和树枝,现在我要把他们从一样高的地方仍下来,大家猜猜树叶和树枝谁会先掉到地上呢?
——真的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那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再来看看别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2、比较质量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
用羽毛和积木做实。
提问:
——现在我们用羽毛和积木来做个实验,大家猜猜,哪个会先落到地上呢?我们来试一试。羽毛和积木哪个更重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质量重的东西比质量轻的东西下落的快。
——现在请大家来试试看(请幼儿尝试)
——那所有的质量重的东西一定都比质量轻的东西下落的快吗?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看。
3、 比较质量相同形状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
用两张一样的纸做实验。
提问:
——老师这里有两张一样的纸,他们的质量差不多也是一样的,现在我把其中的一张揉成纸团,把他们从一样的高度扔下去,大家猜猜,哪个会先掉到地上。
——到底是那个会先落地呢?我们来试一试。
——现在,我们还知道了质量一样的东西下落的速度也可以不一样,大的纸落得慢,纸团落的快。
——大家再来试试看(请幼儿尝试)4、 总结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用手帕做一顶降落伞,与没有降落伞的物体同时往上扔,观察对比其落下的不同速度。
一、活动目标:1、 通过实验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知道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受到阻力的有关,了解物体受到的阻力与其形状等因素有关。
2、 提高动手实验和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羽毛、细纸条、沙包、积木(底面积相等,高不一样的积木)、纸
三、活动过程:1、 引出话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提问:
——小朋友们,前几天,老师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你们看,我一只手里拿着树叶,另一只手里拿着积木,现在我把它们从一样高的地方忍下去,你们猜猜那样东西啊会掉下去?(幼儿猜测)
——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来试试看吧。大家数1、2、3,我就把它们扔下来。1、2、3……
——嗯,真的是像大家说的这样呢,是积木先落到地上的。/啊,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是积木先落到地上的。
——那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积木会先落到地上呢?(树叶轻,积木重)
——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材料,请大家也去试试看,看看是不是重的东西会先落到地上。但是去实验之前,我有几个要求,请大家听清楚:1、在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两只手要一样高,能不能一只高,一只低?还有,两只手要同时松开;2、在做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能用实验的材料乱玩;3、实验结束后,请把材料留在桌子上,然后回到位置上做好。
(幼儿实验)
2、 证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主要是受阻力的影响。
——现在大家都做过实验了,你们得出的结果和老师的一样吗?请1-2个幼儿分享他们实验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
——大家都说是重的东西落得比较快,现在老师还有另一个实验要做给大家看。(用底面积相等高不等的两块积木做实验)大家看,这两块积木是哪块先落到地上的?(同时落地)这——是为什么呢?不是打的那块比较重吗?大家也去试试看,看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和老师一样的。刚刚在实验的时候老师发现了几个问题。比如……希望大家在这次实验的时候注意,不要犯一样的错误了。
(幼儿实验)
——大家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啊?(同时落地)那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啊,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主要是和他们受到的阻力有关的。(什么是阻力?)比如说在没有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骑着自行车向前进,但是当我们迎着风骑车的时候就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骑得动,那个就是因为我们受到了风的阻力,它阻碍了我们的前行。现在你们明白什么是阻力了吗?现在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发现的身边的阻力。 3、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其所受阻力的大小。
——那阻力的大小又跟什么有关系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师这里有两张一样的纸,他们的质量差不多也是一样的,现在我把其中的一张揉成纸团,把他们从一样的高度扔下去,大家猜猜,哪个会先掉到地上。
——到底是那个会先落地呢?我们来试一试。大家发现了没,是哪个先落到地上的?(纸团)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再来试试看,看看是不是也是纸团会先落到地上(请幼儿尝试)
——物体受到的阻力受到它的形状的影响。
4、 总结
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所受阻力大小有关,物体的形状是影响阻力的一个因素。 课后反思: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现在我们选择的内容一般都是照搬教材上的东西,很少对其做一些改动。殊不知其实教材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它的设计安排也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不一定都是符合我们所面对的那群孩子的需要的。所以,在选用现成的教材的时候,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孩子的发展状况,对已有教案做出适当的改动,去除一些不科学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也可以用现有的材料替代书中所要求的材料等,从而形成一个更科学地,更符合孩子需要的教案。
其次,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材料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够使实验顺利的进行,可以让幼儿明显的看出实验的结果;第二,材料的多样性,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进行探索;第三,材料的充足性,应准备充足的实验,如果是一个人为单位的,就应该确保每一位幼儿人手一份材料。在这次上课过程中,由于第二个实验的实验材料没有准备充足,出现了幼儿争抢实验材料现象。
再次,实验操作型科学活动应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应给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判断,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我在上课过程中,基本都是自己先演示,然后让幼儿再去体验,去验证我发现的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减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过程。其实可以换成让幼儿自己先去体验,然后,再让他们来分享他们发现了些什么现象,接着才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开展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幼儿解释实验结果。
另外,当幼儿对教师解释的内容感到无法理解时,教师可以适当停顿,选取一些幼儿常见的事例进行补充说明,帮助他们理解而不是一带而过。上课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无法理解“阻力”的意思,我解释地太过匆忙了。另外,在上科学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专业”的词语,如:面积,质量等,这些对于幼儿来说过于难理解了,我们可以依据幼儿的理解能力,进行形象的比喻,也可以用一些简单易理解的词汇替代,帮助他们理解。
最后,如果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向园任老师,指导老师寻求帮助。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