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夏小筑:优秀范文写作参考

个人总结| 实习报告| 年度总结| 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教育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公司部门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搜索
分类 古诗手抄报黑板报教学设计学习计划国学经典生活常识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选8篇)

作者:管理员日期:2024-09-10人气:5

导读: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选8篇)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篇1  教学  目标  知识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能力  1.进行图表解读。  2.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关注艾滋病的流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精选8篇)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篇1

  教学

  目标

  知识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能力

  1.进行图表解读。

  2.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3.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任务分析

  1.知识内容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4)免疫学的应用

  2.能力内容分析

  (1)进行图、表解读、观察(图2—14、2—15、2—16)。

  (2)比较两种免疫方式。

  (3)据图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分析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免疫学的应用;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3)形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4.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

  (1)学生的高中学习基础:

  必修1,第1章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资料分析“实例4,艾滋病病因”。

  必修1,第6章第2节细胞的分化,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

  必修1,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23页图2—7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抗体的免疫功能。

  (2)学生的初中学习基础:

  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

  目标参照试题

  教材40页练习题

  教材43页中有关免疫习题

  (注意练习题所对应的知识点)

  教  学  程  序

  教学阶段(或内容)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第4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

  监控和清除功能

  小结

  练习

  假如你的身体里有感冒病毒入侵,造成你发烧、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这时你的内环境稳态是否遭到破坏?

  人体的哪一系统能够帮助你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的?是怎样进行免疫调节的?

  板书:第4节 免疫调节

  请同学回忆免疫系统的组成(初中八年级下册)。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板书: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

  呈现教材36页图2—15:人体内的免疫器官。

  请同学归纳图中的免疫器官:

  板书: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免疫细胞的来源与种类:

  呈现必修1教材119页图6—12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生成的白细胞有多种,有的白细胞具有吞噬的功能(粒细胞),有的白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的功能,叫做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其中从骨髓中生成后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细胞叫做t细胞,直接在骨髓中成熟的淋巴细胞叫做b细胞。师生共同归纳: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

  板书:3.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让学生写出免疫系统组成的结构图

  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组成   免疫活性物质

  我们已经清楚免疫系统的结构基础,那么免疫系统是如何发挥免疫功能的呢?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板书:(一)防卫功能

  请同学解释防卫的含义。

  呈现初中教材8年级下册77页图(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请同学回答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释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非特异性免疫——针对所有的外来入侵者。

  如果第一、二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就发挥作用了,即特异性免疫。

  板书:1.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体,其中的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

  呈现必修1教材第4页实例4图——艾滋病病因。

  请同学对36页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进行阅读、分析、讨论。

  请同学根据资料归纳出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

  板书: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过程

  第二道防线被突破后,这时针对不同的“入侵者”,第三道防线就要用专门的作战部队和武器进行战斗,即产生特异性免疫。作战部队有哪些?武器有哪些?是怎样作战的?

  (1)抗体、抗原

  抗体是作战的武器。呈现必修1第23页图“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示例”,请同学回答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

  抗体能够与抗原结合,将抗原“锁”住,使之无法发挥作用。

  什么是抗原呢?

  抗原概念:我们把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多糖等物质,是较大的分子。

  抗原和病原体的区别:抗原是病原体上的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分子。

  (2)两种免疫方式

  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的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武器)“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抗体释放到体液中,因此称之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是对付那些游离在体液(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的作战方式。

  体液免疫的过程:

  呈现教材37页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讲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体液免疫的战场是体液中(细胞外液)。抗体是战斗的武器,通过与抗原结合而使之失去作用。

  病原体进入机体,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体上的抗原移至吞噬细胞的表面,t细胞上的受体识别抗原之后,细胞被活化,产生淋巴因子(蛋白质物质)。与此同时,b细胞上的受体直接接受了病原体上抗原分子的刺激,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请同学观察浆细胞的结构特点,回忆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小部分b细胞形成记忆细胞。

  抗体的作用:与病原体上的抗原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粘附。

  记忆细胞的作用: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让学生以连线的形式将体液免疫的过程进行归纳整理。

  细胞免疫:是淋巴细胞对付那些侵入机体细胞内的病原体的作战方式。

  细胞免疫的过程:

  呈现教材37页图2—16细胞免疫示意图。

  讲解细胞免疫的过程:

  病毒攻击宿主细胞,宿主细胞表面呈现出抗原分子,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细胞上的受体识别抗原),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让学生以连线的形式将细胞免疫的过程进行归纳整理。

  让学生比较两种免疫的方式。

  免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并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同时发生的。呈现图片,讲解。

  板书: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异常及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帮助人体抵抗外来的病原体的侵入,那么是不是这种功能越强大越好呢?

  免疫系统是对外来入侵者作战的,如果敌我不分就糟糕了,把自身的物质当作外来者进行攻击,那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了。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请同学举例过敏现象。

  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引起过敏,如花粉过敏、食物过敏。

  过敏反应:是指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反应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以上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还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提出问题:

  1.艾滋病患者为什么容易患癌症?

  2.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每天我们身体内要更新约1%的红细胞,衰老的红细胞到哪里去了呢?是怎样被清除的?

  让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呈现初中教材八年级下册78页免疫的功能示意图。让学生总结并回答免疫系统的功能。

  结论: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

  (三)免疫学的应用

  1.展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本,请同学回忆并说出自己曾经打过的疫苗。

  2.器官移植

  (1)请同学谈器官移植。

  (2)请同学阅读资料并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讨论应采取的态度、措施。

  请同学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模仿板书整理笔记。

  呈现目标参照试题、诊断、反馈。

  布置课后阅读“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板书: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防卫功能

  1.人体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过程

  (1)体液免疫

  (2)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异常及过敏反应

  (二)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三)免疫学的应用

  回答:内环境遭到破坏。如体温升高

  回答: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观察、归纳: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

  观察、思考

  听讲

  归纳免疫细胞种类

  写出结构图

  解释: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回答:

  皮肤和粘膜;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观察

  阅读、分析、讨论

  归纳结果:

  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观察、回答:蛋白质

  听讲、思考

  听讲

  观察、听讲

  整理连线图

  观察、听讲

  整理连线图

  比较

  观察、思考

  听讲

  听讲

  举例:花粉引起哮喘、皮疹;食物引起腹泻等

  听讲

  思考问题

  阅读、讨论、解释问题

  观察、总结

  回忆、说出

  谈器官移植

  阅读、分析

  讨论

  回答知识点,整理笔记

  练习

  联系生活实际,将免疫调节与稳态联系起来

  提出本节要探究的问题

  联系初中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联系学生的先前知识

  形成知识结构

  联系结构与功能

  联系初中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联系先前的知识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图表数据解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联系先前的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联系先前的知识

  形成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形成知识结构

  联系两种免疫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

  与本节主题联系起来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明确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诊断、反馈、纠正学习结果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篇2

  摘要: 免疫学发展迅速,给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要保证生物科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同时要保证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笔者作为一线生物教师感悟到若不及时更新知识,会导致教学时概念上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鉴于此,我查阅了大量著作,以期对体液免疫内容有更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 体液免疫   过程   b细胞   t细胞 

  现代免疫学是生物-医学的一个分支。关于免疫机制的研究促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学派的争鸣和发展。脊椎动物中获得性免疫应答存在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1]。本文就高中生物教材中体液免疫相关内容结合作者认识作一探讨。下面将高中教材中相关内容原文摘抄如下:

  体液免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连续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藏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成效应b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

  效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例如,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等。”[2]

  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3]

  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4]

  以上几段是人教版不同版本生物教科书中体液免疫内容的阐述,可以明显看出,体液免疫过程文字描述的变化,大致上,老版本中相关内容描述较为细致,但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受到质疑;新版本中相关内容表述简练,但有点混乱,条理性不强。下面将我对体液免疫过程学习感悟呈现如下:

  体液免疫分为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两方面[5]:

  1 初次应答

  根据b细胞活化情况及抗原性质的不同,体液免疫应答分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触发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触发两类[6]:

  (1) t细胞依赖性抗原触发

  大多数病原体(t依赖性抗原[7])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pc,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8])的摄取和处理,apc表面的mhcⅱ分子将处理过的抗原肽段呈递给辅助t细胞,辅助t细胞被激活并产生淋巴因子(如il-4、il-5i、l-6等),淋巴因子作为信号作用于已接受过相同抗原刺激的b细胞(被致敏了的b细胞[9])。b细胞受到多方信号综合影响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短命、高效),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产生的抗体作为“分子标签”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有利于被吞噬细胞清除或被补体破坏[10]。

  (2)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触发

  少数抗原(t非依赖性抗原[7])可以独立地激活b细胞,增殖形成浆细胞,此过程不需要辅助t细胞协助。这种应答通常只产生低亲和力的igm抗体,且不形成记忆细胞[5]。

  2 再次应答

  记忆细胞是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的细胞基础,记忆细胞寿命较长,能记住抗原的特性,并对抗原十分敏感。初次应答给免疫系统提供信息使其通过记忆b细胞克隆而拥有特异性免疫记忆。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作出反应,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再次应答较初次应答更快、更强烈。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原文不难看出,

  旧版生物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呈递给t细胞再由其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从而活化b细胞为浆细胞”是不合理的,实际上专职的apc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在体液免疫中的t细胞实际上是辅助t细胞,活化后仅通过产生淋巴因子作为信号作用于致敏b细胞,t细胞并未起抗原递呈作用,相反b细胞可以作为apc将处理过的抗原递呈给t细胞,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b细胞和t细胞二者可以相互活化,但作用方式有本质区别。关于这一点,高中很多一线生物教师如不认真研读教材,语言表述很难科学、规范。加上市售的琳琅满目的学习辅导用书编写混乱,导致学生学习时不知所措,难以将科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新版生物教材对于b细胞活化的阐述,没有分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触发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触发两方面展开,显得欠条理而混乱。

  以上是笔者关于高中生物体液免疫相关内容的推敲,供广大同仁一道商榷。 

  参考文献:

  [1] gerald karp [美]著.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 4th edition 影印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03.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著.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生物(全一册,第1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③必修 《稳态与环境》(第1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7.

  [4]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著.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③必修 《稳态与环境》(第2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37.

  [5] jacquelyn g. black [美]著. 蔡谨主译. .microbiology: principles and explorations ( 6th editon ) 微生物学:原理与探索(第六版)[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356-357.

  [6] lansing m. prescott john p. harley donald a. klein [美]著. 沈萍、彭珍荣主译. .microbiology( 5th edition) 微生物学(第5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63-765.

  [7] 沈萍著. .微生物学(第1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92-395.

  [8] gerald karp [美]著. 王喜忠、丁明孝、张传茂等译.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concepts and experiments ( 3th edition ) 分子细胞生物学(第3版)[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05.

  [9] 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著.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32.

  [10] 吴庆余著. .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03.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篇3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如下: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描述血糖调节;举例说明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这些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是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本节内容大多是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学生活动等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在能力上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而且在知识方面、情感方面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计算、讨论和交流。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明确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提供“问题探讨”中的材料,并逐一提出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计算, 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 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2)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你认为血糖的浓度会下降吗?

  (3)研究表明,在长跑过程中,尽管血糖在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 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4)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投影示血糖浓度变化的坐标曲线图),这是为什么?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通过阅读和讨论明确血糖平衡的途径,引发血糖平衡如何调节的思考,为血糖平衡的调节创设情境。

  学生思考,并进行分析和推测。    提出问题:机体通过调节和控制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从而维持了血糖的平衡。机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呢?    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回顾初中所学的激素的概念。

  根据材料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讨论和交流。

  概述:研究表明,血糖的含量主要是通过激素来调节和控制的,人和动物体内的温度以及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的相对稳定,都与激素密切相关。

  那么什么是激素呢?激素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提供材料(可用投影)和提出问题: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节的呢?法国学者沃泰默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发现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液的分泌。

  (1)根据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沃泰默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的缘故。你同意他的解释吗?

  (3)英国的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读了沃泰默的论文后则不认同他的观点。他们认为,沃泰默所做实验的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腺的分泌。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4)如果要证明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描述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

  (5)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能否排除盐酸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可能性?如果不能,那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排除?(此为较高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描述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感慨。

  (6)上述促胰液素的发现,能给你以什么样的启迪?

  概述中隐含了激素调节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材料阅读,训练获取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的观点。

  回忆初中知识。

  学生上讲台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简要归纳并提出问题: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你还记得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几种激素吗?这些激素分别是由什么器官分泌的?有什么功能?

  投影教材中图2-8,要求学生归纳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讨论分析。

  提出讨论题:激素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我们先讨论一下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对其产量是怎么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归纳: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需要依靠市场来进行调节。某种产品供不应求时,信息反馈到决策部门,决策部门就会发出指令要求车间加强对该产品的生产;反之,就要压缩产品的生产量,使市场上该产品的供应和需求保持一定的平衡。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人体通过激素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一种反馈调节。

  从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入手,为类比分析提供基础。

  思考回答问题。

  一组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示范活动的方式。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进行活动。

  分组活动,小组内讨论与交流。

  小组代表交流模型构建的过程和结果,在黑板上绘图或用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绘制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分析交流讨论题。

  人体中的激素是如何进行反馈调节的呢?我们来分析两个实例,第一个是血糖平衡的调节。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哪种激素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2)胰岛素对血糖含量有什么影响?

  讲述:除了胰岛素外,胰高血糖素也与血糖的调节密切相关。

  投影胰岛,示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说明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让学生猜测一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并作简要归纳。

  引入活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如何调节血糖的平衡的呢?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介绍,然后请一组同学示范活动方法。

  要求学生分组活动,并根据活动讨论“分析与结论”中的思考题。

  要求小组交流构建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小组绘制的血糖调节机制示意图,并分析:

  (1)马拉松运动中,胰岛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饭后胰岛又是怎样进行分泌调节的?

  (2)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身体产生的胰岛素过多时,又会怎么样呢?

  (3)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为糖尿病病人设计的人工胰岛,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调节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你觉得这种人工胰岛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哪些主要的问题?

  提出的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旧知。

  通过猜测训练分析推理能力。

  认同模型建构的科学价值。

  通过分析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

  通过模型建构引导学生建构知识,通过实例分析,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不明白的可以相互讨论。

  请一位同学讲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其他同学补充。

  对实例一作简要归纳总结后引入对实例二的分析。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同学依据课本图211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简要总结归纳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然后要求学生归纳血糖平衡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异同。从二者相同点上,引出激素调节的特点。

  训练学生获取、加工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先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共同点,然后交流。

  阅读教材,比较自己的归纳与教材叙述的差异。

  讨论与交流。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的知识,并联系初中学习过的其他激素的有关知识,讨论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

  总结归纳。

  科学知识有其实用的价值,知识在实践上的应用,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激素调节发现之后约1xx年来,人们开发了许许多多的激素类药物。

  (1)你知道哪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有什么功用?请你评价这些药物应用的利弊。

  (2)补充一些学生未列举到的激素应用的例子,你如何评价它们的利弊?

  (3)你认为人们在开发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能给你什么启迪?

  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四、其他问题及对策

  1.关于建立血糖调节模型的活动,如考虑到节约课堂准备时间,可在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卡片可用废旧的扑克牌来做;如果有多个平行班,也可将前面班用过的卡片回收供后面的班级使用。

  2.为加强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可让学生以糖尿病和激素类药物的应用作两个拓展研究的专题,除充分运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可从互联网及其他各种媒体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整理成专题报告进行介绍和交流。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篇4

  摘要  本文通过教学参考的形式,结合探究过程,将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这一实验预做情况展示出来,以便于有关师生在实际教学、学习中有所帮助。文中重点叙述了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从建模的角度设计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来完成知识的建构等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  反馈调节  拮抗作用  糖尿病  模型 方法

  1 课题分析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是动物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的原理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建立在反馈调节和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上。人体内血糖含量升高时,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它分泌胰岛素,同时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之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当胰岛素随血液运输到肝和肌肉等器官或组织时,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还可促进肝细胞和肌肉细胞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储存起来,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形成较多的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可见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调节血糖含量,血糖含量变化反过来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就是反馈调节。胰岛素可以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这就是拮抗作用。

  这一实验说明了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建立在反馈调节和激素之间的拮抗之上。通过实验,掌握血糖平衡的调节原理,复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并且进一步理解反馈调节及拮抗作用的本质,并通过构建模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尝试探索如何将建模理论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应用,并体会活动设计表演的乐趣;为以后学习研究动物生理学其它稳态知识以及运用建模思想有较好的启迪,因此在动物生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血糖平衡的调节一直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以往的教学在设计思路是由于主要仅凭教师讲述,仅仅告诉了学生内容,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积累了很多基础,学习中应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新内容。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建模的角度设计了“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实验,通过活动来建构知识?,设计资料分析、模型建构、思考与讨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1.1 实验目的  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建模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1.2 实验材料和用具

  1.2.1 准备3张不同颜色的纸和一把剪刀。

  1.2.2 用某种颜色的纸剪出15张卡片。卡片正面写上“每1 l血液中的0.1 g葡萄糖”,背面写上“糖原”。这些是“糖卡”,翻转过来则代表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再翻回去就代表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糖卡”是否翻转及怎样翻转需要严格依照步骤3、4来进行。

  1.2.3 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在上面写上“胰岛素”。每张“胰岛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正面翻到背面。

  1.2.4 用第3种颜色的纸剪出2张卡片,并写上“胰高血糖素”。每张“胰高血糖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

  2 --

  2.1 教学目标

  2.1.1 理解和把握动物生理学的核心概念──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意义、机制。

  2.1.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2.1.3 培养学生通过构建模型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作用。

  制定以上教学目标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这个实验, 可以了解血糖的平衡、意义、调节机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设计思路

  该实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体内,但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让学生讨论吸收到体内的大量的葡萄糖到哪里去了,为引出胰岛素的知识做铺垫;然后做模型建构活动: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吃饭后和运动后体内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变化,建构血糖调节模型。

  2.3 教学建议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血糖平衡调节的原理,因而这次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特别是组织自学能力较强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拟和讨论,不断修正以构建正确的模型。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构建正确的模型,这也是本实验的重点。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模时,不要束缚学生的思路,也不一定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方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求异创新,设计出既简便易行,又科学准确而且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方案。本实验研究最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可自愿结合组成若干小组,要求选出小组长负责本组的研究工作。

  2.3.1 事先应组织学生预习好血糖平衡调节的有关知识。

  2.3.2 用不同颜色的卡片代表葡萄糖、糖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卡片规格要统一,最好用打印字。

  2.3.3 为了使活动开展得较为生动,可有每小组自导自演游戏内容,动手操作与讲话相结合。

  2.3.4 有条件学校及学生在模拟活动之后,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2.3.5 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教给学生认真分析活动结果,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事实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课题报告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报告时,不但要让学生交流自己所做的实验报告,还要让学生汇报完成本课题的体会,如经验、教训、克服困难的方法等。

  3 探究活动

  3.1 提出问题:

  血糖平衡是如何维持的?

  确定实验题目: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2 做出假设:

  机体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激素来调节人体内血糖平衡,最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对血糖调节有相反作用。

  3.3 实验预期:

  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3.4 设计实验方案:

  3.4.1 模拟吃饭后的反应。

  甲将2张“糖卡” (正面朝上)贴在黑板上。由乙、丙尝试用卡片进行操作,目的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3.4.2 模拟运动时候的反应。

  甲从黑板上拿走1张正面朝上的“糖卡”。由乙、丙尝试用卡片进行操作,目的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3.5 实施探究

  3.5.1 分组

  3人一组,分别简称甲、乙、丙。

  3.5.2 提出问题

  场景①:甲将9张“糖卡”正面朝上贴在黑板上,代表正常血糖水平(0.9 g/l)。手中拿2张“糖卡”(正面朝上)。

  语言叙述: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随血液周流全身,为机体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提供能量。人体内有各种途径可以血糖含量增加或减少,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血糖含量在0.9 g/l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如果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不能保持动态平衡,血糖含量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过低时,会引起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血糖含量过高时,会使葡萄糖从肾脏排出形成糖尿,造成体内营养物质流失,同样有损健康。

  由此可见,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机体怎样调节血糖浓度呢?肝脏和胰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谁来扮演肝脏?(甲)

  场景②:乙出场,乙拿着剩下的4张“糖卡”(正面朝下),代表储存着的糖原。指向胸前的牌子。

  语言叙述:我,我是肝脏。(乙)

  场景③:甲出场。

  语言叙述:那谁来扮演胰岛?(甲)

  丙保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丙出场,指向胸前的牌子。

  语言叙述:我,我是胰岛。

  3.5.3 模拟吃饭后的活动

  场景④甲出场

  语言叙述:首先我们模拟吃饭后的反应。我们的主食是米饭,在消化道内,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消化成葡萄糖后被吸收。(甲)

  甲将2张“糖卡” (正面朝上)贴在黑板上。

  语言叙述:现在,血糖浓度过高了。机体怎样来恢复呢?(甲)

  场景⑤丙出场,出示一张“胰岛素卡”。

  语言叙述:我来帮忙,我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丙)

  场景⑥丙出场,将2张“糖卡”翻转成正面朝下,并拿走。

  语言叙述: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葡萄糖转变为糖原。暂时由我保管吧。(乙)

  现在血糖水平恢复了正常。(甲)

  3.5.4 模拟运动时候的反应

  场景⑦甲出场

  语言叙述:然后,我们模拟运动后的反应。运动需要消耗很多能量,由葡萄糖氧化分解来提供。这样机体内葡萄糖浓度下降。(甲)

  甲从桌子上拿走1张正面朝上的“糖卡”。

  语言叙述:机体是怎样恢复正常血糖水平?(甲)

  场景⑧丙出场,出示一张“胰高血糖素卡”。 

  语言叙述:我来帮忙,我分泌更多的胰高血糖素。(丙)

  场景⑨乙出场,拿出一张正面朝下的“糖卡”并翻转成正面朝上。

  语言叙述:我取出糖原,糖原在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转变成为葡萄糖。(乙)

  现在血糖水平又恢复了正常。(甲)

  3.6 推出结论

  机体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激素来调节这些代谢速率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

  3.7 表达与交流

  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对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探究建立过程和结果,介绍优点、缺点和成功的经验。

  请学生思考:针对本课题还能提出其他要研究的问题吗?

  大多数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研究问题,多数问题都集中在?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等方面。

  开始时少部分学生不会做出假设,辅导后能尝试自己做出假设。

  学生对如何做实验预期有困难,多数学生在表达上不够严谨。经过辅导后,有改进。

  请学生思考:本实验是分小组进行的,在组内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分工承担不同的任务。

  请学生思考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如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肝和肌肉细胞中糖原分解或合成的快慢,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等,都可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请学生思考:与血糖调节有关的激素除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外,还有哪些激素?

  提示: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对血糖水平的调节。其中,胰岛素是惟一能够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其他的激素则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而使血糖含量高。

  请学生思考:通过本次活动,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提出自己在活动中想到的其他问题,与大家交流。

  研究发现:学生在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的流程、动手实验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对这类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也有很多其他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示:本活动内容与人体健康的联系紧密,涉及到多种血糖失衡症。特别是糖尿病,它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并带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同时,由于现在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糖尿病的患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并关注自己和帮助其他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4 深化拓展

  4.1 糖尿病可以遗传吗?是不是只缺乏胰岛素才引起糖尿病

  糖尿病可以遗传,因为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两位前辈人是糖尿病患者。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大约4%的人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糖尿病。

  老年人,尤其是肥胖者,常发生轻度的糖尿病。只要他们继续过量进食,血糖浓度就不会下降,但节制饮食,血糖常能恢复正常。肥胖导致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血液内有过多的脂肪酸,抑制葡萄糖代谢造成的。

  近年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的缺乏胰岛素,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或超常量的胰岛素,这可能与靶细胞中胰岛素受体的减少或亲和力降低有关。另有资料表明,糖尿病不是一种激素不正常的疾病,而可能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不正常的结果,即糖尿病可能伴有相对和绝对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过高症。

  4.2 糖尿病的成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

  “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状,是由于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所以病人多食仍感觉饥饿。病人多食又使血糖来源增多、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高于160~180 mg/dl时,糖就从肾脏大量排出,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所以病人多饮仍感觉口渴。

  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参考文献

  1.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编写组.生命科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玢.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吴襄珏.生理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描述血糖调节。

  能力目标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任务

  分析

  1.  知识内容分析:

  (注:以上的知识内容分析,也是本节的主板书)

  2.能力分析:

  通过模拟血糖平衡调节的机制的活动,构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1)通过对促胰液素的发现史的研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学生的起点分析:

  学生的初中学习基础:初中已经学习过人体中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以及缺乏某种激素导致的病症等知识。

  目标参照

  试题

  1. 糖尿病、坏血病、侏儒症、呆小症、脚气病的致病原因,按顺序是(    )

  a.缺乏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维生素c、维生素b1

  b.缺乏胰岛素、维生素c、甲状腺激素、维生素b1、生长激素

  c.缺乏维生素c、生长激素、胰岛素、维生素b1、甲状腺激素

  d.缺乏胰岛素、维生素c、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维生素b1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各种激素或维生素的作用以及缺乏导致的疾病。)   

  2.下面关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3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d.促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状腺的活动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3.让一位健康人和一位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葡萄糖,服用量按每人1 kg体重1 g计算。随后每隔一段时间,测定两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1)两人血糖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丁4种曲线能正确反映二人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变化的是__________。

  (3)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往往_________,而血糖浓度_________。

  (4)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c.促进糖原的合成,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变成糖类

  d.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

  (5)健康人当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____________和肾上腺分泌____________,来提高血糖浓度。

  (此题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 学 程 序

  教学阶段(或内容)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意图

  设问导入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小结

  练习

  作业

  呈现问题:    

  1.什么叫稳态?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补充:人和动物体内的血糖的含量,体液的ph、温度及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等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变化中又可以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复杂的调节实现的。20世纪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其实后来人们发现除了神经调节外,还有激素调节等其他调节方式。

  板书:第2章 通过激素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咱们得从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说起。

  进入“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

  提问:同学们   屏幕展示教材p24“狗的胃、小肠和胰腺的位置”图片。

  讲述:关于胰液分泌是如何调节的这个问题,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法国学者沃泰默做过这样一组实验:

  ①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狗的血液中—〉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留下血管)—〉分泌胰液

  教师给出沃泰默的解释:这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之所以说它顽固,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干净。

  教师引导:有没有敢于向权威观点做出挑战的人呢?导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设问:如果是你,你认为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这个假设呢?

  引导:沃泰默之所以能够得出那样的结论是因为他认为微小的神经没有剔除干净,怎样做才能彻底的切除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呢?

  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此实验。

  讲解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过程:

  把狗的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结果: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小肠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促进胰腺分泌胰液,这种物质被称为促胰液素。

  简单介绍巴甫洛夫的感慨

  讲述: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此人们也意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有有另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引导: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人体主要的内分泌器官及其分泌的激素,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大屏幕出示教材p25图2-8)

  过渡: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实例:

  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

  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饭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的了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有短暂的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这是为什么?

  教师进行引导:

  1.葡萄糖是单糖,那么动物体内的多糖主要是什么?

  2.为什么有的人不敢多吃甜食?

  大屏幕显示学生归纳的血糖去向示意图。

  并指出,构成人体的氨基酸大概有20种,可以分成两大类,那么,这里说的“某些氨基酸是指哪类呢?” (非必需氨基酸)

  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探究:

  马拉松长跑是赛程超过40 km、历时2 h以上的极限运动,运动员每小时至少要消耗300 g糖类。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补充肌肉因运动而消耗的糖类。正常人全身的血量大约为5 l,正常人血糖含量0.8~1.2 g/l。

  (1)根据材料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员能跑多长时间?

  (2)长跑时消耗了大量的葡萄糖,但它的含量基本维持在0.9 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师生共同归纳人体中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引导学生利用图解进行分析:

  哪些因素可能影响血糖的含量?

  研究发现,机体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激素来调节这些代谢速率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大屏幕出示教材p26图2-10。设问:胰岛素的作用?

  教师讲解: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下降。

  胰高血糖素有什么作用?它可以调节哪些生理过程?

  通过模拟    通过模拟活动,建立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

  通过模拟活动,教师介绍反馈调节的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设计问题: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

  由此引出反馈调节的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应用: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想一想,这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怎样防治糖尿病?

  问题情境:

  当你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你的机体为了抵御寒冷作了哪些反应?这些反应是通过怎样的调节机制实现的?

  补充知识:

  (1)促进新陈代谢,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并增加产热。因此,寒冷可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往往基础代谢率增高,喜凉怕热。

  (2)促进生长发育,对长骨、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期。此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则会患呆小症。

  (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生共同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图:

  教师引导,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多,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天气冷使甲亢病人增多,为什么?

  教师强调:在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甲状腺,可见这是种分级调节机制。

  教师举例:美国学者肯德尔从3 t 新鲜的动物甲状腺中才提取出0.23 g的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的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4 mg/ml,而1 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产热增加4200 kj。

  回顾激素的发现过程,思考激素是如何运输的。

  教师总结:激素除了可以通过血液运输外,还可以通过淋巴和组织液进行传递,因此是通过体液进行运输的。临床上也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你能不能举出实例?

  教师补充举例:比如可以通过检查血液中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分析是否患肝病;另外可以检测孕妇血液中有关激素的含量确定是否有流产的前兆,等等。

  设问:

  1.众多的激素分子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是不是对所有细胞都起作用呢?

  2.什么是靶器官,靶细胞?(大屏幕出示教材p29图2-13)

  引导: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此有人说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你赞成这一说法吗?

  请同学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并整理笔记。(见“知识内容分析”部分)

  详见 “目标参照试题”

  课后题及练习册中相应习题

  板书:(“知识内容分析”部分)

  联系已有知识回答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沃泰默的实验过程

  讨论并归纳: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有关,但与神经无关。

  学生产生争议,并对沃泰默的解释做出评价:受当时权威观点的影响,囿于定论!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提出:将小肠切下来一段。

  学生完成讨论题

  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及所分泌的激素。

  学生讨论并归纳血糖的去向。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读题

  联系数学知识,计算并回答。

  讨论并回答

  回答: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原分解和合成的快慢,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等。

  学生回答: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

  学生回答: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根据活动中所理解的体内对血糖水平进行调解的机制,学生说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怎样调节血糖含量的。画出血糖调解的图解式模型。

  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血糖上升,可能会引发糖尿病。

  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分析:寒冷条件下,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应该增多。

  构建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模式图。

  学生分析归纳:因为存在着反馈调节。

  学生归纳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

  学生回答:通过血液运输。

  学生举例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p28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并作出结论:激素是信息分子。

  学生归纳知识点

  完成目标测试题

  温故知新

  回顾前面学过的内容, 导入新课。

  培养学生阅读以及对资料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树立严谨、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验的设计能力。

  领略科学家严谨的思维品质。

  联系已有知识,对新旧知识进行整合。

  从生活的实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已有知识,形成知识系统。

  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科间知识整合。

  构建血糖来源及去向模式图。

  利用已有知识及常识。

  通过分组活动,构建模型,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理解概念

  联系实际

  设计情境,激发兴趣。

  补充知识点,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

  归纳,建立模型。

  利用具体数字,进行分析归纳。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列举实例,使学生意识到生物学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明确靶细胞和靶器官的概念。

  明确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巩固、诊断、反馈、纠正学习结果

  课后反思

  模拟血糖平衡调节活动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篇6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2.学情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神经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五、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创设情境,从运动的协调引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避免封闭的演绎过程。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设计

  实验原理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媒体设计

  自制cai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

  引言:请同学们欣赏一场精彩的nba比赛。篮球飞人们飞翔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运动的张力和协调的美感,那么篮球队员们要经过哪些方式的调节才能完成如此健美而协调的动作呢?

  学生: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如果仅有体液调节,机体就难以迅速而精确的作出反应。人和动物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那么,什么是反射呢?

  学生: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教师强调反射概念的三要素,并且指出,反射是应激性高度发展的结果。

  反射大致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请同学们来分析四组有趣的现象,看看它们分别属于那类反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媒体显示实例图片:小猴吮奶;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学生:小猴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