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夏小筑:优秀范文写作参考

个人总结| 实习报告| 年度总结| 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教育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公司部门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搜索
分类 古诗手抄报黑板报教学设计学习计划国学经典生活常识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精选15篇)

作者:搂着鱼睡的猫日期:2024-08-09人气:10

导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精选15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精选15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2.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3.培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归纳、理解概念,通过比较辨别掌握概念。

  2.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辨别概念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教学疑点:保护色与拟态的辨别。

  4.解决办法

  (1)运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2)对比显示典型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现象,两两对比发现差别,辨析概念。

  (3)学生对概念及概念间的区别进行概括、表述。

  (4)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答疑。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

  五、教具准备

  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准备:课时目标(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图像)、淡水中的菱(图像)、猛虎袭击鹿群(图像)、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图像)、绿草丛中的蝈蝈(图像)、北极地区的白熊(图像)、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像)、黄蜂、瓢虫、毒蛇(图像)、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图像)、土壤中的蚯蚓(图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字小结),课堂练习题(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表述猛兽猛禽猎食的情形,结合挂图或投影了解猛禽猛兽及小动物相互适应的特征。观察沙漠上的仙人掌的投影,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2.回忆曾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挂图或投影观察,感知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阅读教材,准备表述概念,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概念的区别。

  4.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5.完成巩固练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2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曾经有实验者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即跳起,跳起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下的高度。接下来,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会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实验者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不会跳了,变成“爬蚤”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我来捡豆子

  准备材料:豆子(20粒红豆、20粒绿豆、20粒黄豆、20粒黑豆)、一张大一些的纸(其颜色与豆子中的一种相似)、一次性纸杯、手表。

  活动方式:两人一组,一位同学先闭上眼睛,等另一位同学将豆子撒在纸上,并随意地混合好之后,再睁开眼睛捡豆子,要求把豆子放进相距50cm左右的容器中,每次只能捡一粒豆子,看一看在1分钟内能捡到多少豆子,算一算不同颜色的豆子在所捡豆子的总数中占多少比例?分析哪种豆子容易被捡到,哪种豆子不容易被捡到?产生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两人交换,重复上述实验。

  得出结论:与环境相似的生物不容易被天敌发现,与环境差异大的生物容易被天敌发现。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很多生物都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如北极熊的皮下脂肪、麝牛厚重的外皮足以抵御北极刺骨的寒风,仙人掌则能够在沙漠里茁壮成长,河马的“血汗”起到了很好的防晒和避免脏水浸染的屏障作用,螳螂则有一身保护色,能随着生活环境而改变着体色。夏天和树叶、杂草的颜色一样是绿色,到了秋天,体色跟着一起变为黄色或黄褐色,这些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学生课前分小组收集有关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资料并制作powerpoint,教师参与指导。课上展示。

  小组一:你看不见我——保护色

  许多动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敌害发现,形成与周围环境的颜色十分相似的体色,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保护色有利于动物避免敌害的攻击或避免被捕猎者发现。动物界中保护色表现得最明显、最普遍的是昆虫。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相似,相似的情况常常达到令人惊奇的程度。

  多媒体展示图片:蝗虫

  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即使是同样的昆虫,也会因生活环境的不同,出现不同的身体颜色。例如生活在叶子上的螳螂是绿色的,生活在枯树枝上的螳螂是褐色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螳螂

  多媒体展示图片:雷鸟

  雷鸟大多数分布在北方,全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冰雪的环境里度过。冬天雷鸟,除了头顶和尾部的羽毛是黑色的以外,全身都穿上一套雪白的“冬装”,连双脚也穿上了“白袜子”。春天冰雪融化,渐渐露出土层时,雷鸟开始在白色的“外套”上,长出棕黄色斑点的羽毛,跟周围生活的环境十分适应。到了夏天,它又换上了像树皮颜色的“夏装”。当秋分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它又开始换冒了,穿上棕色、上面有黑色大斑点的“秋衣”。雷鸟就是这样随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的颜色,这种现象是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适应环境的保护色。

  长期生活在英国和爱尔兰,有一种红雷鸟,因为当地气候比较温暖,冬天很少出现雪的现象,这种红雷鸟一生中从未出现过白色的羽毛,这说明生物的保护色是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动画:随时会换装的雷鸟

  多媒体展示图片:雪兔

  雪免毛色冬夏差异很大。冬毛长而密,体侧与腹部毛最长,通体白色,仅耳尖和眼周黑褐色。夏毛较短,背部黄褐色,额部黄褐色比背部更显著,眼周白色圈狭窄,腹部白色。

  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蛙

  生活在绿色草地和池塘中的青蛙,背部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栖息的树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色。

  多媒体展示视频:保护色

  小组二:我不是我——拟态

  在自然界中,很多弱小动物,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会做出各种各样的拟态,著名的枯叶蝶就是其中之一。混在一大堆的落叶之中,即使你眼睛再好,初初一看,多半会被它骗过,因为它们实在太像一片枯叶了,一阵风吹来,它就像叶片那样在风中摇摆。

  多媒体展示图片:枯叶蝶

  多媒体展示视频:枯叶蝶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是拟态生物中模拟效果非常完美的生物。很多不同种类的兰花会生长着各自的兰花螳螂,它们有最完美的伪装,而且能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有一种螳螂长得像朵粉红淡雅的兰花,如果不是亲眼目睹,真的很难相信。让人赞叹昆虫世界伪装技术之高超。

  多媒体展示图片:拟态的螳螂、竹节虫、舟蛾、旗帆虫、尺蠖等。

  竹节虫是最善于伪装,具有高超隐身术的昆虫。当它爬在植物上时,能以自身的体形与植物形状相吻合,装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叶,惟妙惟肖,如不仔细端详,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同时,它还能根据光线、湿度、温度的差异改变体色,让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使鸟类、晰踢、蜘蛛等天敌难以发现它的存在而安然无恙。竹节虫奇特的隐身生存行为,又比其他善拟态的昆虫技高一筹。此项隐身术之桂冠当然亦为竹节虫所拥有。 这样一来,“伪装大师”的桂冠送给竹节虫便是当之无愧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角蝉的翅

  角蝉的翅呈三角形,当它停在玫瑰的枝上时,把双翅合拢在背上,形状好象玫瑰的棘刺。松天蛾的幼虫背上有纵行的从头到尾的浅绿和深绿的条纹,当它停在松枝上时,看起来很像松树的松枝。

  多媒体展示资料:

  资料一:还有一种眼珠蛙,除了头部上方正常的两只眼睛之外,在它的背部两侧,也有着两个与眼睛一模一样的花纹,这种拟态有什么用呢?科学家在观察研究时发现,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防御办法。因为捕食者对眼睛最为敏感,它们一看到眼睛,第一反应就是被对方发现了,从而造成短暂的惊吓,这样就使眼珠蛙有机会逃跑,即使捕食者再鼓余勇,攻击的目标也是背部,眼珠蛙的损伤就可以减低到最小程度。

  资料二:鲮鲸鱼的背鳍也经过拟态成为了海藻的样子,它轻轻摇动的“鱼饵”吸引了以海藻为食物的小鱼们前来美餐,鱼儿哪里想得到,这其实是它们的敌人施展的捕食技巧。鲮鲸鱼无须穷追猛打,只要晃动自己的背鳍,美味佳肴便会不请自到,如此的拟态,在自然界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资料三:胡蜂有一样叫人害怕的武器,那就是尖利的毒针,如果谁被毒针刺到的话,不但极其痛苦,还有生命之忧。因此,不仅是各种动物,即使是人类,对它也是怯而远之。而虎天牛就不同了,它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虎天牛不惜委身于胡蜂一族,拉大旗作虎皮,当它披着类似胡蜂的外衣在天空中悠哉游哉时,其他的动物避之还惟恐不及呢!

  多媒体展示动画:巧妙的伪装——拟态

  多媒体展示视频:拟态

  小组三:你别碰我——警戒色

  多媒体展示图片:箭毒蛙

  观察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如此鲜艳的箭毒蛙是不可能躲藏的。这样一种色彩怎么会是一种优点呢?有毒箭蛙这种鲜艳的色彩来警告掠食者不要吃它。它背部的腺体能分泌一种毒液,谁把箭毒蛙作为盘中餐,谁就倒霉。

  多媒体展示图片:孔雀蛱蝶、黄蜂、夜蛾幼虫、带花纹的毒蛇、瓢虫等

  小组四: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构与行为

  鹿、兔:奔跑速度快,能逃避猛兽追捉。乌贼的释放墨汁行为。蜥蜴的断weixing为。豪猪(剌猬)的身上长满尖刺,可使捕食者无从下手。黄鼬的遇敌释放臭气。

  多媒体展示图片:被捕食者和食肉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多媒体展示图片:北极狐和大耳狐、仙人掌、旗形树等。

  谁能说出适应环境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视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多媒体展示视频:适应周围的环境

  师生小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一定的环境才能生存,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所淘汰。

  多媒体展示图文资料:

  ①自然变幻莫测,如果有一年的冬天迟迟未来,雷鸟按时换上了“冬装”,那么,雪白的羽毛就会变成危险。

  ②大熊猫主要以竹类为食,前几年由于大熊猫生活地区的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③昆虫有保护色,但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捕食

  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总结:适应的相对性: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原因:环境条件的改变。

  事例分析

  18世纪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建起一座座工厂生产布料以及其他产品。工厂产生的黑烟慢慢地将附近的树干都熏黑了,这时,浅灰色胡椒蛾反而更容易被发现,因而更容易被鸟捕食,自然选择开始青睐黑色胡椒蛾了。到了大约1850年,几乎所有的胡椒蛾都是黑色的。

  请说出18到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不同体色的华尺蠖数量多少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1950年开始,严厉的禁止污染法律使得英国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一下,这对树和蛾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地球上每24小时,就有150一200种物种永远告别我们这个星球。一个物种灭绝不仅对那个物种来说是一个悲剧,对人类来说这也是一个悲剧,而众多物种的灭绝,最终可能造成人类的大悲剧。

  白天,沙漠中的动物,如蝎子,往往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是为什么?

  快乐点击

  知识在线

  1.下列选项中,属于体形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起迷惑作用的是       

  a.金龟子具有与环境相似的体色

  b.枯叶蝶的形状像枯的树叶

  c.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

  d.骆驼的驼峰具有储存脂肪的结构

  2.下列动物中,属于体色与环境不同具有警告作用的是                 

  a.蝴蝶鱼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可以惑敌

  b.大多数初生的海豹幼仔的体毛是白色的

  c.猴面包树遇到连年干旱,树顶上的树枝会变“瘦”,使它不会枯死

  d.黄蜂腹部黄黑相间的条纹

  思维冲浪

  3.观察图的几种动物,并分析它们适应环境的特点

  夜蛾幼虫适应环境的特点:                 。

  叶虫适应环境的特点                            。

  兰花螳螂适应环境的特点                。

  教学反思

  开展游戏活动也能燃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以“我来捡豆子”为游戏,引入生物对环境的知识,趣味性极强,学生容易接受。在“我来捡豆子”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比较深刻地体验到生物只有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生存的道理。这个游戏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模拟性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唤醒了学生潜意识里的探究热情,激起学生去探究未知知识,体验开展活动的用意,达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产生求知的欲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

  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

  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思想

  1、主动探索、建构概念

  2、 合作交流、提高素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展示自然环境的背景图片,课桌的调整、教室的布置、课件等

  2、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纸蝴蝶,搜索有关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资料。分组,确定小组长,发言人。明确扮演小鸟的两位同学。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自动播放风景图片)

  师:同学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日有缘相约在这里,共同闯荡“生物世界”。相信我们一定会学得非常快乐。

  我们知道,云南是个好地方,“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也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而,云南也便成了“动物的乐园,植物的王国”。

  早就听说云南有个“蝴蝶泉”,可惜我们现在无法观赏到“蝴蝶盛会”了。哎,你们看,这儿不是有一群蝴蝶正在快乐地飞舞吗?(示图)哎呀,如果小鸟们飞到这里来,蝴蝶会遭遇怎样的危险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示图:探究活动:小鸟捕捉蝴蝶)

  师(边说边走向后方):

  1、请转身看后面的墙壁,那里有一组风景图片,五彩的鲜花、苍翠的树林、清澈的河水……怡人的风景让我们再次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2、再看一下自己的桌子,每人都有一只纸蝴蝶。

  3、我们先分工一下。

  (1)这组是小鸟之家,请推荐2位同学,待会儿去捕捉蝴蝶。

  (2)其他小组都是蝴蝶之家。

  4、活动规则是这样的:

  (1) 首先小鸟之家全体同学必须遮住自己的眼睛。

  (2) 然后,蝴蝶之家的同学们在1分钟内将自己的纸蝴蝶粘贴在后面的这组墙壁上。(根据情况,分2-3批)

  注意:①高度不超过图片的上侧边沿。以下范围均可。

  ②粘贴的纸蝴蝶不能相互覆盖,也不能藏到图片后面。

  ③记住自己粘贴的蝴蝶的位置

  师:想一想,我该把蝴蝶粘贴在哪里才不容易被小鸟发现?

  (3) 在同学们粘贴好纸蝴蝶后,两只小鸟去捕捉蝴蝶。

  注意:①只可用眼睛观察来发现蝴蝶。

  ②捕捉蝴蝶时,只能用手捕捉,而且一次只能捕捉一只,放到指定地点。然后再返回捕捉。不可一次捕捉多只。

  ③捕捉的时间是1分钟。

  师:想一想:鸟类该怎样才能快速地发现和捕捉到蝴蝶?

  师:明白了吗?

  学生活动(小鸟遮眼→粘贴蝴蝶→小鸟捕捉蝴蝶)。

  师:时间到。请两只小鸟数一数捕捉到的蝴蝶数。并回到原座位。

  师:“小鸟捕捉蝴蝶”的活动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幸存的蝴蝶在哪里?这是哪些同学粘贴的?上来指给大家看一看。(课后给这些同学发奖。)

  师:好!现在老师要调查一下,请问,在粘贴蝴蝶的时候你是怎样考虑的?(……)你觉得怎样的蝴蝶容易生存下来?(……)你呢?(……)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蝴蝶具有与环境相似的体色,也就是说如果蝴蝶与环境相适应,就容易生存下来。

  师:我再来问一下不幸葬身鸟腹的蝴蝶们。请问,在粘贴蝴蝶的时候你是怎样考虑的?(……)为什么你粘贴的蝴蝶一下子就被小鸟发现了?(……)你觉得怎样的蝴蝶容易被小鸟捕捉到而走向死亡?(……)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蝴蝶的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也就是说,如果蝴蝶与环境不相适应,那就容易被小鸟吃掉。

  (请“幸存的蝴蝶”回到座位)

  师:我还要问问扮演小鸟的同学,谁捕捉到的多一些?(……)你觉得怎样的小鸟才善于捕捉蝴蝶?(……)

  请问同学们,如果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怎样的小鸟容易生存下来?(……)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小鸟善于捕捉蝴蝶,也就是说如果小鸟与环境相适应,就容易生存下来

  师(边说边回到前方):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纸蝴蝶模拟真实的蝴蝶,图片上的风景模拟真实的自然环境,由同学扮演小鸟,模拟了自然界小鸟捕捉蝴蝶的过程。

  我们发现:蝴蝶如果有了与环境相似的体色(或形态),就不易被小鸟发现,有利自己的生存;而小鸟有了发达的视觉,就能捕捉到更多的蝴蝶,同样有利于小鸟的生存。(删去,语言要简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生物对环境适应。

  师:(板书课题)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在刚才的模拟探究活动中,我们初步体会到:蝴蝶和小鸟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环境的适应。那么,是不是只对蝴蝶和小鸟而言呢?

  下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p13-14),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课本上的5幅图片。第1小组选第一幅……。请结合我现在发下来的信息资料,思考: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主要是从哪方面来适应环境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相似的例子吗?这样的适应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呢?讨论1分钟后,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

  生:各小组讨论约1分钟时间(……)代表上台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研究结果。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上来理解。并板书(1)形态(2)结构(3)生理(4)行为等)

  师: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还是个别现象。

  (板书)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师:请大胆地推测,假如鸟儿没有翅膀,鱼儿没有鳃,假如……后果是什么?(……)

  (板书)2、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

  师:通过活动与讨论,我们已经发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各显神通”“各有奇招”。但是,总体而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还是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它们主要是从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的。(示小结)

  师:现在要考考大家。请观看一段《猎豹捕猎角马》的录像。思考:猎豹的哪些特点有利于捕食?角马的哪些特点有利于抗敌而生存?(……)

  师:注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综合性的。即使是同一个生物个体,也能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来适应环境。

  师: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有些生物还形成了特殊的适应能力。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人们利用某些生物对环境的特殊适应能力发明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请将下列军事装备和与之相关的生物联系起来。

  ①海豚的皮肤   a军人的迷彩服

  ②蝉的保护色   b直升飞机

  ③蜻蜓的翅    c潜水艇

  (复习第一课的内容)

  师:云南是蝴蝶王国,除了体色以外,蝴蝶还有哪些方法来适应环境?请利用课余时间作一次调查。

  师:同学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下来。为此,我们人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能随心所欲,任意破坏环

  境。我们要努力挖掘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殊能力的资源,开发高科技环保产品,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表现为:

  (1)形态

  (2)结构

  (3)生理

  (4)行为等方面

  2、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

  教学后记:不论是游戏活动还是资料分析,我们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生物都遵循着“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却又是相对的。人类不合理的行为很可能破坏环境,从而引起生物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剧烈改变的环境而走向灭绝,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建立“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观点。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然后利用一些录象资料介绍昆虫的采粉过程、猎豹的捕食过程以及植物的种子形态、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热带雨林植物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案例引发学生兴趣,并因势诱导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对于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从而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利用这种方式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刚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利用案例展开讨论

  在通过这种灵活的方式导入新课后,不是带着能够层层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问题留给学生,并展示了一些与要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层层设问,来引导学生看书,自己总结知识上,解决问题。如:在介绍生物的保护色时,展示三幅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保护色的概念。然后进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苍蝇、北极雷鸟的保护色等,让学生围绕其讨论保护色的意义。这样的方式使的课堂气氛异常的活跃,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见解各有不同,最终通过看书又获得了一致的意见。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得到一些进一步的结论,如保护色的局限性,当北极雷鸟冬季换羽后,却没有下雪,这时对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种危险。

  三.利用案例材料进行检测

  在学生结合问题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后,我改变了通常的先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做法,而是采用相关的案例或检测题,来检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完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三个概念后,提供给学生黄蜂、毒毛毛虫、北极熊、枯叶蝶、蝗虫等各种生物的图片,分析他们在适应环境方式上的区别,从而得出三者的区别。通过填表的方式完成检测,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检验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进行点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5

  新一轮课改强调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相互作用的主体,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生物的生活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2. 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深切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找资料、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我们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

  3.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 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5.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探究课题。

  教师连续展示精心挑选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然后向学生提问:看完这些画,大家有什么感觉。

  教师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和谐美的共识;每当人们提到辽阔的草原,就会想到绿草和牛羊;提到茂密的森林,就会想到悠然自得的小动物;提到浩瀚的海洋,就会想起海洋中斑斓的海底世界和海面上飞翔的海鸥……但是,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牛羊在水里泡着、鱼在树上挂着、鸟在地上躺着,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认为是不和谐的。

  实际上,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就像鱼类具备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鸟类生长有翅膀可以在空中飞行一样。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在每个实验桌上,都放有一种生物(标本),请大家合作探究)这些生物(标本)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为它们找个家(小组代表随机抽取一个编号,找到相应的标本后,进行观察和讨论)。

  (2)引导探究活动,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提出几点要求。首先,要认真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根据每组摆放的生物(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以前学过的观察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总结该生物的形态特征。其次,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同时要记录观察结果。第三,观察后,小组要进行讨论:根据本组生物(标本)的形态特点,猜想它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哪些。第四,每组集体讨论后,一个人执笔,将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并选举代表向全班汇报。第五,汇报者的发言要简单、明了。

  教师在小组代表发言时,可将该组生物(标本)的照片用投影打出,让同班学生都能边观察边思考:小组代表发言是否正确。待该组代表发言后,本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可以质疑甚至否定他的发言。

  (3)激发环境意识,创设和谐美景

  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结合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教师引导: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并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保护色、拟态等(出示相关照片),这些都是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教师出示“整洁的实验室”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现在的实验室和照片上的实验室相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造成的,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在自然界中,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随后,展示几幅生物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照片(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列举生物对环境影响的事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维系环境的激情和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生物圈的意识。

  随后布置“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形式:课后小组完成。用意:亲身体会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 课后反思

  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泯灭。新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安排学生“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活动),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重新审视。

  本次课改特别是教材的改革,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改革中成长,学生在改革中受益:教师通过长期的努力,营造宽松、活跃、愉快、平等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学生、教师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直接或间接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6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对标本的分析、观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长颈鹿的故事”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二、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具准备:

  金鱼(实物)、啄木鸟(标本)、兔子(标本)、带刺的玫瑰、仙人掌、睡莲(彩图)与藕(实物)。(注意水、陆、空,动物、植物各种类型齐全)。红蝴蝶、白蝴蝶,红纸板、白纸板。大树、小树、草(纸做成的)。

  五、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六大组,选出组长。将标本或实物放在水槽内,盖上白布。大树、小树、草贴在黑板上。

  六、教学过程: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 三位同学即兴表演剧本《长颈鹿的故事》,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临时招聘小演员,准备好剧本。组织表演,提出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导入新课。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探究活动一:“为生物寻找一个家”分组探究本组的标本或实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 总结: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无论是什么环境中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一些特殊的适应现象 保护色 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二位同学扮演小鸟,一位同学扮红蝴蝶,一位同学扮白蝴蝶。两位扮蝴蝶的同学分别在红纸板和白纸板上各贴上10只蝴蝶,然后由两只小鸟分别捉两块纸板上的蝴蝶,30秒后记数填入表格。

  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保护色的例子。 组织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组织讨论: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模拟保护色 探究活动二:模仿刚才的实验,分组设计“模拟保护色的实验。”并组织表达与交流。 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个别指导,组织表达与交流,对各组的交流组织评议。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拟态与警戒色 讨论:除保护色外,你还知道生物在外形上还有哪些适于环境的例子?

  交流拟态和警戒色的实例,观看拟态的flah课件,警戒色的图片。

  组织讨论,展示拟态的flah课件,随着学生的讲解,展示有关图片。

  总结 交流: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组织交流,并加以总结。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8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中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节课的教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和变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与绪论中生命的第六个基本特征----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相对应,是对其的具体阐述,是对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和生物进化学说以及遗传和变异的总结和提高。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适应的普遍性,教学难点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适应相对性的原因。

  本节的教学目标,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目标:本节要求学生知道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相对性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第二个方面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自然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另外本节的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这属于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提炼概念中重要词语,相似概念间对比分析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显得很重要。

  第三个方面是情感目标:要求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物与环境间的和谐美、协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下面我们来分析教学的对象----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学生的分析也从三个方面进行。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学习了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和变异、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已具备本节课所需的预备知识。在能力方面:经过一年多的高中生物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对比的能力,通过计算辅助教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配以典型的图片定会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情感目标能够实现。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观察、讨论与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适应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在这里我设置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与前面所学的生命的基本特征、自然选择学说、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相对应。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本节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网络。

  随后,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讲解适应的普遍性时,先向学生展示四组画面,引导学生探寻这些生物的适应特征,再运用自然选择学说从理论上分析,从而推导出适应的普遍性。

  因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适应的普遍性的成功典范,所以接下来就进行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从表面现象入手抓到其本质内容,从而引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定义。在学习概念时要抓住概念的核心内容。例如:保护色强调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警戒色强调的是恶臭毒刺、色泽鲜艳;拟态强调的是形状、斑纹与生物非生物相似。这样做是为后面比较这三个概念做准备。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三个概念区别感到困难,所以概念教学完成后,我们就趁热打铁,将这三个概念拿到一起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概念掌握的更牢了,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显现出来了。这部分内容按教材的顺序是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考虑到保护色拟态的区别不明显,所以把拟态放到保护色后面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它们。

  概念比较之后,我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学以致用。问题是这样设置的:请举例说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学生很容易想到军人的迷彩服、交通的红白或黄黑相间的条纹。另外请同学思考:小王经常找钥匙,事情虽小却很麻烦该怎么办呢?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找到这样的办法:在钥匙上挂上一个小的漂亮的颜色鲜艳的饰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知识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意识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的习惯。

  当学生对适应的普遍性印象非常深刻后,突然话锋一转:生物对环境是不是绝对地适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蝗虫因为具有保护色而全都幸免被鸟捕食,那么鸟儿就失去了一条重要的食物来源,鸟儿面临饿死的危险,蝗虫就会泛滥成灾。让学生认识到: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鸟类也形成了敏锐的视力,能够从绿草从中将绿色的蝗虫分别出来,只是捕捉蝗虫要比其他昆虫要困难得多,保护色只是增加了它的生存机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适应的普遍性。

  然后展示雷鸟的图片,利用这个图片引导学生探求适应的相对性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图片包括三个小图片,其中两个图片是保护色的典型实例,中间的图片与左右两边的图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个图片中,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雷鸟羽毛的颜色变化,另一个是苔原颜色变化,学生很容易答出羽毛颜色变化属于生物的性状,由遗传物质控制,遗传物质具有稳定性;苔原颜色变化取决于老天爷是否下雪,即环境条件变化,环境具有易变性。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的易变性之间的矛盾就决定了适应的相对性。

  适应相对性学习结束后,进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学习。对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其他学科都有所涉及,媒体也有所报道,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知识,但日常生活有意识去做的少,所以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反思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对环境有害的事,例如一次性塑料袋可多次使用,丢弃时打结以免满天飞舞、少用纸巾用手帕。这与近年高考的动向----来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的精神相一致。

  最后,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再回顾一遍。在课堂小结时我准备了3个小题来帮助学生小结,学生回答完后再用课件将本节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回答与课件相比较,找到不足。

  另外,我们还安排了一个欣赏与练习,其中有四幅欣赏图片和四道练习题。精美图片中穿插练习,让学生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消除学生紧张焦虑感,愉快地学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9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0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1

  学习目标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5、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形成保护环境的观点。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结合上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实例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如夏季植物枝繁叶茂,到了冬季寒冷季节植物是否会因寒冷而死亡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2、 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3、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4、 课件展示、分析众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乌贼的墨囊、猫头鹰的利爪、尺蠖的拟态等,体会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播放相关的生物影片。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拓展反思: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很多种生物灭绝,我们应当怎么办?

  学习任务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来引入生物的环境的影响。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2、讨论: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由植被的作用之一“改善气候”引入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实验探究和分析: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师生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绘制湿度曲线。得出相关结论。

  三、系统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分析北极狐与温带狐狸耳朵长短不同的原因。

  五、诊断评价:

  1、教材中关于几种生物的描述说明了:

  ①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         的适应;

  ②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         的适应;

  ③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               的适应。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可以大大降低水分的蒸腾,这是对              环境的适应。

  ④这些生物的                           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的适应性             的。猫狗春季换毛,这是对         的适应;冬季鸟类南飞,是对         的适应。

  2、英国曼撤斯特18世纪以前,山清水秀,那儿有较多的白色的华尺蛾和较少的黑色华尺蛾以及吃华尺蛾的鸟类;后来,工厂多了,树木都染黑了,白色的少了,黑色的多了,请你分析原因。

  3、蚯蚓既可以生活在土壤中,又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存在的关系                                                   。

  4、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2

  第二章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            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教学过程: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6、练习: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教学后记: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 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3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4

  一、   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     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 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 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篇15

  第四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2.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3.培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归纳、理解概念,通过比较辨别掌握概念。

  2.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辨别概念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教学疑点:保护色与拟态的辨别。

  4.解决办法

  (1)运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2)对比显示典型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现象,两两对比发现差别,辨析概念。

  (3)学生对概念及概念间的区别进行概括、表述。

  (4)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答疑。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

  五、教具准备

  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准备:课时目标(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图像)、淡水中的菱(图像)、猛虎袭击鹿群(图像)、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图像)、绿草丛中的蝈蝈(图像)、北极地区的白熊(图像)、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像)、黄蜂、瓢虫、毒蛇(图像)、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图像)、土壤中的蚯蚓(图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字小结),课堂练习题(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表述猛兽猛禽猎食的情形,结合挂图或投影了解猛禽猛兽及小动物相互适应的特征。观察沙漠上的仙人掌的投影,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

  2.回忆曾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结合挂图或投影观察,感知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阅读教材,准备表述概念,体验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概念的区别。

  4.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5.完成巩固练习。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