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夏小筑:优秀范文写作参考

个人总结| 实习报告| 年度总结| 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教育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公司部门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搜索
分类 古诗手抄报黑板报教学设计学习计划国学经典生活常识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精选2篇)

作者:暗香日期:2024-07-30人气:11

导读: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精选2篇)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篇1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 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精选2篇)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篇1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 天主教会之所以在德意志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原因是   

  a.教权高于王权

  b.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c.德国四分五裂,未能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d.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

  2.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于

  a.1518年    b.1517年

  c.1519年    d.1527年

  3.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

  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

  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4.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教皇出售赎罪券

  b.分裂割据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势力在德意志比较强大

  5.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发端于德意志主要是因为 

  a.德意志资本主义兴起发展迅速

  b.德意志与罗马教廷的矛盾尖锐

  c.罗马教廷最先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d.马丁•路德是德意志人

  6.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 

  a.教会  b.国王  c.教皇  d.贵族

  强化提高

  7.引起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的因素有 

  ①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局面

  ②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对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神权统治与经济搜刮的憎恨

  ④《圣经》已经过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8. 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是因为

  ①教会通过征收“什一税”出售“赎罪券”,从德意志搜刮大量财富

  ②天主教会时常干预德意志的政治

  ③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榨取的钱财比德意志皇帝的钱财还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9. 德意志宗教改革前夕,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是

  a.分裂局面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主加重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c.封建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豪夺

  10. 马丁•路德有关国家权力的主张,不包括

  a.国家权力是神授的

  b.国家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

  c.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d.国家权力应高于宗教的权力

  课外延伸

  11. 材料一  基督教认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引诱,违背上帝神命,偷吃了禁果,这一罪过一直传给人类所有的后代。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救世主耶稣以自己的牺牲在上帝面前替人赎罪,所以只有信仰上帝,追随耶稣的人才能得救,获得死后永生。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一一马丁•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请思考:比较材料一、二,你认为马丁•路德的思想同教会的说教有什么冲突?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

  材料三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 ‘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

  ——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高考猜想

  13. (xx年•广东文科卷)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14. (•山东)下图为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封面。

  请回答:

  (1)结合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观点,分析他翻译《圣经》的意图是什么?

  (2)马丁•路德此举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c  解析: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便于罗马天主教廷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

  2.b  解析:历史是研究时间的科学。该题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能力,考生应知“九十五条论纲”发表于1517年。

  3.a  解析:该题考查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原因。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原因”。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是在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引起各阶层人民愤怒的条件下发表的。

  4.a  解析:题干要求的是导火线,应是a项“教皇出售赎罪券

  5.b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作为一场反天主教会的运动,是由于矛盾的尖锐引起的,之说以最先从德意志开始是因为这种矛盾特别尖锐,而c项是矛盾的一个因素

  6.a  解析:例如在德意志,教会不仅控制了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还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所以欧洲最大的封建主应该是教会。

  强化提高

  7.c 解析:《圣经》并未过时,①不是影响路德的因素,②③正确。

  8.d 解析: 本题针对的是经济掠夺,②是政治方面。

  9.d 解析: 德意志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使得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神权影响力较其他已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更为突出。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和掠夺,不仅加剧了德意志封建统治者与教皇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下层人民特别是农民阶级的苦难,在16世纪的德意志,罗马教皇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10.c 解析:“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课外延伸

  1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然后联系课本中讲述的教会的说教进行比较并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他认为人的灵魂得救,要靠个人对上帝虔诚的信仰而得救,《圣经》为人们信仰的惟一权威和依据,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信仰上帝,与上帝直接交往才是正道。这同天主教的传统说法,即主张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必须靠繁缛的宗教仪式才能使灵魂进天堂是根本相反的,这种论点对教皇和天主教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2. 【解析】 第(1)问回答事件“赎罪券”,第(2)问回答反映的“问题”,第(3)问要说明道理。

  答案:(1)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2)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与掠夺,建立适应其发展需要的新教会。

  (3)德意志各阶层同罗马教皇的矛盾十分尖锐,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意志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各阶层的支持。

  高考猜想

  13. 【答案】 d

  【解析】 宗教改革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并得到了世俗贵族的支持,宗教改革家抨击宗教的愚昧。所以只有d项正确。

  14. 【解析】回答第(1)题时要注意先答出“因信称义”,然后再回答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目的;回答第(2)题时要注意承接上一题。

  答案:(1)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基本观点,认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每个信徒都应当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理解。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能自主地阅读理解《圣经》,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作为中介。为方便德意志人阅读《圣经》,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

  (2)既有利于宗教改革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篇2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xx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搜刮。从公元11世纪开始,罗马教皇和西欧封建世俗王权之间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激烈斗争。随着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盛极一时的罗马教皇势力在这些国家里迅速衰落。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只有四分五裂的德国和意大利仍然由罗马教会牢牢控制。这种情况下,教皇将原本由整个西欧承担的经济重负全部转移到德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身上。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经济上,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全德三分之一的土地,许多高级教士本身就是拥有领地的封建贵族。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货币单位),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乳牛”之称。这种搜刮,既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财政收入。而教廷从德意志榨取的财富,归根到底都来自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所以更恶化了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

  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因此,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意志和罗马教廷的矛盾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 天主教会引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憎恨。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共同要求,也是德意志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父母是农民,父亲翰斯路德(hans) 是一位非常特别且不易认识的人,他曾多次因犯法判罪而逃亡,他在本乡之中,被人藐视、厌弃。所以,有人传说谓马丁路德是一个恶魔和一位妇人所生的孩子,甚至马丁路德工作成功时,许多人仍以此话来攻击他。

  青年时代的路德,系统地学习了天主教神学,研读了圣经,15xx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罗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朽糜烂,使他对教会的说教越来越感到怀疑,萌发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xx年,马丁•路德获神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他利用大学的图书馆潜心研读《圣经》,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已经初步在思想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立志要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复兴。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他的著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有一段对路德的最著名的评论,海涅写道,路德“在我们的历史上不仅是最伟大的,也是德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而德国人的所有优点和弱点在他的身上非常出色地结合在一起”。“他是这个时代的喉舌和刀剑。……一个冷静的有学问的词语制造者和一个有灵感的陶醉于上帝的先知,他呕心沥血地工作、来研究他的费劲的教义上的特点,而在晚上他则拿起长笛,凝视天空的星星,把乐曲和对神的敬畏融合在一起”。他的性情和风格在他的宗教改革中是非常显著的。

  2、开始的标志: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

  正当路德热心宣传他的新见解时,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2)内容: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其内容有:

  ①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②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影响: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始。

  路德提出论纲的时候,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也没有想到要发动大规模的改革运动,但实际上论纲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所以,论纲尤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在德意志引起广泛讨论,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接着在西欧引起强烈的反响。

  部分诸侯也支持路德,罗马教廷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在1521年的帝国会议上他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民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合作探究】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依据: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2、内容:

  ①“因信称义”(理论基础):

  中世纪教会力图垄断拯救灵魂的权力。它提出上帝不与有罪之人交往,人要获救必须借助教士的中介作用。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掌管着拯救灵魂的大权,教会甚至禁止一般基督徒阅读《圣经》,惟有教皇才有解释《圣经》的权力。

  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虔诚的信仰来获得免罪,达到“灵魂得救”,而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须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否认需要履行种种“圣礼”,即教会规定的一套繁缛的礼拜仪式、朝拜圣地以及向教会输赠等“善行”,来实现自己的信仰。因此,他主张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剩洗礼、圣餐两项。这样,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会、教律,面对信仰的权威,便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这在当时是十分激烈的思想主张。他的主张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②《圣经》是人们信仰惟一的神圣权威:

  既然“信仰耶稣即可得救”,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信仰呢?马丁•路德认为信仰的惟一依据是《圣经》,每个教徒都应该阅读《圣经》,并完全可以对《圣经》的含义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和理解,这是一种信仰自由的权利。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教士和教会作为中介。这种观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1522年,他将《圣经》由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译成德文。德文《圣经》的出版发行,不仅使人们何以直接领悟上帝的语言,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语言,为德国语言和文字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海涅认为马丁•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也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教师在讲解这一内容时,可结合必修ⅲ提及的我国活字印刷术点明:由于圣经一直以来都被罗马教会所把持,而且只有拉丁文本,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有能力阅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马丁路德开始着手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个时候,刚刚实现的古腾堡活字印刷技术给德文版圣经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最好的帮助,使得圣经的大量印刷和发行成为可能。

  ③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1520年8月,他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在信中痛斥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专横、掠夺,主张君权神授,呼吁世俗君主建立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企图以民族的世俗权威取代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神权。他认为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他另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这些内容的实质是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小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唯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结构如下图所示:

  【合作探究】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当时,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请思考一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提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教权高于王权;教会的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从生到死,深受教会的束缚;处于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本身的力量比较弱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本课测评:

  1、简述中世纪天主教对西欧的统治。

  参考答案提示: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思想文化上,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简述“异端”思想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宗教“异端”思想,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6世纪的天主教是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罗马天主教会是维护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了神圣的灵光;教阶制度具体体现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教会本身就是最大的封建主。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就要推翻封建制度,而天主教会又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和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