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夏小筑:优秀范文写作参考

个人总结| 实习报告| 年度总结| 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教育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公司部门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搜索
分类 古诗手抄报黑板报教学设计学习计划国学经典生活常识

纸的力量(精选12篇)

作者:恋雪风尘日期:2024-04-23人气:23

导读:纸的力量(精选12篇)纸的力量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承重力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  3、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纸条,垫板,积木,雪花片,记录表,笔,硬纸板若干  活动过程:

纸的力量(精选12篇)

纸的力量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承重力的兴趣。

  2、引导幼儿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

  3、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活动准备:纸条,垫板,积木,雪花片,记录表,笔,硬纸板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实验,引出课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幼儿操作,感知纸的承重力。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进行尝试。

  (2)师生交流,发现纸折叠后会改变纸的承重力。

  3、再次操作,尝试记录。

  (1)教师介绍材料,示范记录方法。

  (2)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进行自主尝试探索。

  4、师生交流操作中的发现

  (1)用图表形式帮助幼儿清楚地了解折叠后的纸承重力的不同。

  (2)简单小结:同样的纸折叠不同,承重就不同。

  5、应用:选择合适的纸包装不同重量的杯子。

  6、延伸: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纸进行尝试,发现更多的秘密。

纸的力量 篇2

  五、科学活动:     执教者:洪蕾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承受力的秘密。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纸的承受力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纸若干、实验材料:纸棒、绳子、钩子、小桶、积木等。

  (三)活动过程 :

  1、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纸,请幼儿和纸比力气。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在纸的上面的一个小点上用力,纸很容易就撕开了。

  2、出示另一张纸,请幼儿用拉的方法和纸比力气。

  3、交流引导,寻找原因。

  (1)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同样的纸,我轻轻一撕就能撕开,而拉纸时,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拉不开?

  (2)观察纸宝宝图片,了解原因。

  4、游戏验证:

  (1)幼儿实验,把纸制作成纸秤,和一桶积木比力气。

  (2)师生共同实验,让纸和小椅子比力气。

  (四)生活延伸:

  工人叔叔阿姨很聪明,利用纸的这个道理做了许多东西。(如:食品包装撕口)

纸的力量 篇3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纸的承受力的秘密。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纸的承受力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纸若干、实验材料:纸棒、绳子、钩子、小桶、积木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纸,请幼儿和纸比力气。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在纸的上面的一个小点上用力,纸很容易就撕开了。

  2、出示另一张纸,请幼儿用拉的方法和纸比力气。

  3、交流引导,寻找原因。

  (1)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同样的纸,我轻轻一撕就能撕开,而拉纸时,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拉不开?

  (2)观察纸宝宝图片,了解原因。

  4、游戏验证:

  (1)幼儿实验,把纸制作成纸秤,和一桶积木比力气。

  (2)师生共同实验,让纸和小椅子比力气。

  (四)生活延伸:

  工人叔叔阿姨很聪明,利用纸的这个道理做了许多东西。(如:食品包装撕口)

纸的力量 篇4

  游戏目标:

  1、了解改变桥面厚度、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面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游戏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本子(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记录纸、记录笔。

  游戏玩法:

  1、幼儿将两个积木固定成桥墩。

  2、用白纸折叠后放在桥墩上做小桥,上面放本子。一直放到纸桥承受不起。

  3、幼儿继续折叠,再次实验。并将每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4、记录折叠的次数和承受的本子数。让幼儿知道折叠次数越多,承受的能力越强。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纸的力量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纸的力量,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2、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并通过“纸能支撑物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明白只有尝试才能有新发现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废旧的A4纸、同样大小的书本、废报纸做的高跷。

  2、记录纸、笔若干,磁条。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张,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手扶、不用任何辅助材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张站起来?

  (2)幼儿操作,自由探索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小结:原来,用折、卷等方法都可让纸张站起来。

  2、挑战行动1:分组尝试用纸支撑书本。

  教师出示纸和书本,提出问题:用一张站起来的纸支撑书本,你觉得有可能吗?

  (1)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2)分组参与实验并交流发现。

  提问:你的挑战成功了吗?你是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折、卷的方法都可以支撑起书,但是先要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书本。

  3、挑战行动2:分组尝试用一张纸支撑更多的书本。

  (1)操作尝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薄薄的废纸支撑起更多的书本吗?

  (2)分组参与挑战活动,并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小结:卷起来的方法放的书本最多。

  4、看废报纸做的高跷,知道纸的支撑力还可以服务生活。

纸的力量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对纸的承受力产生探究的兴趣。

  2、初步感知纸的承受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了解纸的承受力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纸、纸分子图、雪碧瓶若干个。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纸,请幼儿和纸比力气。

  师;你在撕的时候感觉怎样?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在纸上的一个小点处用力,纸就很容易撕开了。

  (1)出示另一张纸,请幼儿用拉的方法和纸比力气。

  分析:提供相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把纸分开,出现不同的现象,更能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3)交流引导,寻找原因。

  师:这次你有什么感觉?经过两次比赛,你有什么问题?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同样的纸,我轻轻一撕就能撕开,而拉纸时,用了很大力气也拉不开?

  观察纸分子宝宝图片,了解原因。

  师:(小结)(出示纸分子图)纸是由纸分子宝宝组成的,纸分子宝宝手拉手集合在一起。当我们抓住纸的小部分来撕,只有几个纸分子宝宝手拉手,所以容易撕开;当我们抓住纸的两边拉,所有的纸分子宝宝都手拉手,力量就很大了。到底纸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呢?我们来做个实验。

  分析:利用生动形象的纸分子宝宝图,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富有趣味性又便于理解的科学说明,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纸秤称物

  教师出示纸秤、装满水的大小塑料瓶、记录表。

  让幼儿猜想纸秤能否称起瓶子,如果纸秤没破,说明纸秤力量大,在记录表上打钩;如果瓶子挂上去,纸秤破了,说明纸秤力量小,在记录表上打叉。

  分析:科学离不开猜想与动手操作,通过猜想环节与实验操作环节,进一步让幼儿体验科学的神秘与严谨。

  幼儿操作。

  师幼交流讨论操作结果。

  3、生活延伸

  师:工人叔叔阿姨根据纸的这些特性,用纸做出了很多物品,你知道的有哪些?(纸杯、纸箱、纸袋)

  出示纸袋,告诉幼儿纸袋其实和纸秤一样是纸做的,能承受很大的重量。

  出示纸袋包装的瓜子,让幼儿观察,袋上有一个缺口就能很轻松地撕开了。

  师:我们再找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是跟纸的特性有关的。

  分析: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延伸活动,让幼儿把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动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纸的力量 篇7

  目标:

  1.知道不同的纸有不同的力量

  2.了解纸经过叠加后能增加纸的力量

  3.体验操作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难点:

  了解纸经过叠加后能增加纸的力量

  过程:

  一:通过撕纸比赛引出主题

  (1)老师今天带来了哪些纸(出示宣纸,报纸,牛皮纸)

  (2)今天我们要和纸宝宝来做游戏,请你们来撕纸然后说撕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操作,师看幼儿是否一张一张撕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和发现

  二:通过用纸提水桶的活动知道纸是有力量的,初步感知各种纸的力量

  (1)师,这三种纸哪种能把小桶提起来教师出示表格做记录

  (2)幼儿操作。验证要求三张纸都要轮流试,每张纸都要用一次,把水桶提起慢慢移动看纸是否断

  (3)交流操作结果

  师,谁来说说操作的结果和自己猜想的是否一样,通过小实验我们知道纸是有力量的不同的纸有不同的力量,宣纸力量最小牛皮纸力量最大。

  三:通过叠加的方法知道可以增加纸的力量,进一步感知纸的力量

  我们要试一试几张报纸条能提起小水桶

  (1)幼儿操作教师提醒

  (2)幼儿完成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了几条报纸把水桶提起来

  (3)教师小结提问,现在你对报纸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纸的力量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活动准备:白纸若干张 、 书若干本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书和纸师:书和纸是一对好朋友,可是他们今天吵架了,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吵架?瞧!书神气地说道:"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 (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地说:"哼,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

  2.猜想: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请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纸能不能稳稳地站起来,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纸,我们一起试一试,好吗?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3.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4.小结:小朋友的手真巧,通过折、卷等方法,使纸站了起来,纸这会儿开心极了。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

  师:可是,书这会儿又说了:"我不仅能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

  1.猜测:纸也能托起书吗?

  2.到底能不能,我们试一试。(幼儿再次实验)

  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4.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

  你们听,书又说了:"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

  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可以任意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让它变小、变矮能托起更多的书。

  3.幼儿操作尝试,教师观察指导,并给予幼儿一些提示和帮助。

  五、教师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和纸的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

  六、活动延伸:

  1.工人叔叔阿姨根据纸的这些特性,用纸做出了很多物品,你知道的有哪些?

  2.我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再找找身边还有什么物品是跟纸的特性有关的。 

纸的力量 篇9

  游戏目标:

  1、了解改变桥面厚度、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面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游戏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本子(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记录纸、记录笔。

  游戏玩法:

  1、幼儿将两个积木固定成桥墩。

  2、用白纸折叠后放在桥墩上做小桥,上面放本子。一直放到纸桥承受不起。

  3、幼儿继续折叠,再次实验。并将每次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4、记录折叠的次数和承受的本子数。让幼儿知道折叠次数越多,承受的能力越强。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4.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教师: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纸的力量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面巾纸的纤维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纸的神奇,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面巾纸若干,带拎把的瓶子(里面装水)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拎一拎

  1.教师出示面巾纸和瓶子:今天面巾纸要和瓶子做游戏,游戏的方法是:用一张薄薄的面巾纸把这么重的瓶子给拎起来,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请面巾纸来帮忙。你有什么好办法?

  2.幼儿试一试、玩一玩,教师巡视。

  3.组织交流,邀请幼儿展示拎法,教师讲评。

  4.幼儿再次游戏。

  5.组织交流:为什么有的能拎起来,有的在拎的时候面巾纸就断了呢?

  6.分男女角色尝试面巾纸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顺着短边卷。女:顺着长边卷。再互换尝试。

  7.组织交流: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长边的承受力大)

  二、游戏:撕一撕

  1.教师:为什么用长边拎的`时候就不断,而短边会断呢?其实面巾纸里藏着秘密。让幼儿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想解开面巾纸的秘密吗?让我们来玩一个撕纸的游戏吧,先撕一撕短边,再撕一撕长边,看看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有什么不一样?(沿长边能撕成条条,沿短边撕成碎片。)

  4.揭示纸纤维的走向特性:面巾纸里藏着的秘密是纸的纤维走向(边讲边用记号笔做上纸纤维的走向记号)。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把面巾纸拧成绳,纸的纤维结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这样纸绳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戏:拉大锯

  1.介绍游戏玩法:抽一张面巾纸,先在纸的边边上撕一撕。找准纸的纤维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纸绳与桌子对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边玩边念儿歌:"拉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去看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块儿去看戏。"

  2.幼儿游戏。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师:面巾纸里有纸纤维,还有什么纸也有纸纤维呢?(幼儿自取报纸、白纸、皱纹纸,寻找里面的纤维走向,并用笔做上记号。)

  2.师:这些纸里有纤维,你还能找到有纤维的其他东西吗?(出示布,请幼儿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纤维走向。)

  活动反思:

  1、提供适宜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的物化着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是幼儿有持续探究欲望的,它支持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充分猜测和验证,有助于幼儿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2、设计探究的过程

  整个过程设计体现了教师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主体性。活动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答案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纸条提水”实验,收集数据(记录表),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提升经验,解决问题拓展迁移经验于生活。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流程,提升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要求及时的记录

  实验记录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的过程。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在每尝试一种纸条后就记录下数字结果,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助于幼儿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

纸的力量 篇11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力量大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纸的力量,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乐趣。

  2、能对问题做出假设,并通过“纸能支撑物体”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3、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明白只有尝试才能有新发现的科学道理。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废旧的A4纸、同样大小的书本、废报纸做的高跷。

  2、记录纸、笔若干,磁条。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张,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手扶、不用任何辅助材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纸张站起来?

  (2)幼儿操作,自由探索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小结:原来,用折、卷等方法都可让纸张站起来。

  2、挑战行动

  1:分组尝试用纸支撑书本。

  2:教师出示纸和书本,提出问题:用一张站起来的纸支撑书本,你觉得有可能吗?

  (1)自由猜测,教师记录猜测结果。

  (2)分组参与实验并交流发现。

  提问:你的挑战成功了吗?你是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折、卷的方法都可以支撑起书,但是先要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书本。

  3、挑战行动

  分组尝试用一张纸支撑更多的书本。

  (1)操作尝试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这张薄薄的废纸支撑起更多的书本吗?

  (2)分组参与挑战活动,并记录。

  (3)教师引导幼儿小结:卷起来的方法放的书本最多。

  4、看废报纸做的高跷,知道纸的支撑力还可以服务生活。

纸的力量 篇12

  活动目标

  1.观察平坦的纸和褶皱的纸可以承担的重量。

  2.知道纸的形状不同,所承受的力量不同,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趣味练习

  活动概要

  -在各种形状的纸上放上书本,思考怎样形状的纸可以承受书本的重量,了解纸的力量。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 活动纸-纸的力量(用纸可以制作椅子吗?)

  活动内容

  【导入】

  1. 观看动画片【纸的力量】,调查我们周围纸的力量,推测平坦的纸和褶皱的纸可以承担的重量。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纸?

  用纸可以干什么?

  纸可以承受多大的重量?

  把纸铺开可以放几个硬币?

  把纸折叠起来可以放几个硬币?

  【展开】

  2. 观看视频【纸的力量】,了解实验目标,备品和顺序。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平铺的纸和折叠的纸哪个承受的力量大呢?

  看一看实验顺序。

  1)在书上放好折叠的纸和没折叠的纸。

  2)在纸上放硬币。

  【活动:在纸上放硬币。】

  3. 分别往折叠的纸和没折叠的纸上放硬币,观察纸能承受的力量。

  往纸上放硬币,哪种纸力气更大呢?

  折叠的纸和没折叠的纸哪个可以放更多的硬币呢?

  为什么这种纸可以放更多的硬币呢?

  【结束】

  4.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纸的力量(坚固的纸桥)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实验后一定要洗手。

  活动评价

  比较根据纸形状的不同,所承受力量的不同,并理解其中的道理,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把纸折叠几次或是把纸揉成一团所承受的重量高于把纸平铺着时所承受的重量。所以把几张纸放在一起的话就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根据纸折叠的样子的不同所以承受的力量也不同,纸可以承受压缩的力量,但是不能承受拉伸的力量。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