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中庸一
作者:清风侠日期:2024-04-08人气:11
导读:卷六十二 中庸一 ◎纲领 中庸一书,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做得一个文字齐整!〔方子〕 中庸,初学者未当理会。〔升卿〕 中庸之书难看。中间说鬼说神,都无理会。学者须是见得个道理了,方可看此书,将来印证。〔赐〕夔孙录云"中庸之书,如个卦影相似,
卷六十二 中庸一
◎纲领
中庸一书,枝枝相对,叶叶相当,不知怎生做得一个文字齐整!〔方子〕
中庸,初学者未当理会。〔升卿〕
中庸之书难看。中间说鬼说神,都无理会。学者须是见得个道理了,方可看此书,将来印证。〔赐〕夔孙录云"中庸之书,如个卦影相似,中间"云云。
问中庸。曰:"而今都难恁理会。某说个读书之序,须是且著力去看大学,又著力去看论语,又著力去看孟子。看得三书了,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问人,只略略恁看过。不可掉了易底,却先去攻那难底。中庸多说无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参'等类,说得高;说下学处少,说上达处多。若且理会文义,则可矣。"问:"中庸精粗本末无不兼备否?"曰:"固是如此。然未到精粗本末无不备处。"〔淳〕
问中庸大学之别。曰:"如读中庸求义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独修省,亦只是诚意。"问:"只是中庸直说到'圣而不可知'处。"曰:"如大学里也有如'前王不忘',便是'笃恭而天下平'底事。"〔胡泳〕
读书先须看大纲,又看几多间架。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是大纲。夫妇所知所能,与圣人不知不能处,此类是间架。譬人看屋,先看他大纲,次看几多间,间内又有小间,然后方得贯通。"〔铢〕
问:"中庸名篇之义,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兼此二义,包括方尽。就道理上看,固是有未发之中;就经文上看,亦先言'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又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先生曰:"他所以名篇者,本是取'时中'之'中'。然所以能时中者,盖有那未发之中在。所以先开说未发之中,然后又说'君子之时中'。"〔至〕(以下论名篇之义。)
至之问:"'中'含二义,有未发之中,有随时之中。"曰:"中庸一书,本只是说随时之中。然本其所以有此随时之中,缘是有那未发之中,后面方说'时中'去。"至之又问:"'随时之中,犹日中之中',何意?"曰:"本意只是说昨日看得是中,今日看得又不是中。然譬喻不相似,亦未稳在。"直卿云:"在中之中,与在事之中,只是一事。此是体,彼是尾。"〔方子〕与上条盖同闻。
"'中庸'之'中',本是无过无不及之中,大旨在时中上。若推其中,则自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为'时中'之'中'。未发之中是体,'时中'之'中'是用,'中'字兼中和言之。"直卿云:"如'仁义'二字,若兼义,则仁是体,义是用;若独说仁,则义、礼、智皆在其中,自兼体用言之。"〔盖卿〕
"'中庸'之'中',是兼已发而中节、无过不及者得名。故周子曰:'惟中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若不识得此理,则周子之言更解不得。所以伊川谓'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论语集注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皆此意也。"〔人杰〕
"'中庸'之'中',兼不倚之中?"曰:"便是那不倚之中流从里出来。"〔炎〕
问:"明道以'不易'为庸,先生以'常'为庸,二说不同?"曰:"言常,则不易在其中矣。惟其常也,所以不易。但'不易'二字,则是事之已然者。自后观之,则见此理之不可易。若庸,则日用常行者便是。"〔僩〕
或问:"'中庸'二字,伊川以庸为定理,先生易以为平常。据'中'之一字大段精微,若以平常释'庸'字,则两字大不相粘。"曰:"若看得不相粘,便是相粘了。如今说这物白,这物黑,便是相粘了。"广因云:"若不相粘,则自不须相对言得。"曰:"便是此理难说。前日与季通说话终日,惜乎不来听。东之与西,上之与下,以至於寒暑昼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对也。天地间物未尝无相对者,故程先生尝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看得来真个好笑!"〔广〕
"惟其平常,故不可易;若非常,则不得久矣。譬如饮食,如五穀是常,自不可易。若是珍羞异味不常得之物,则暂一食之可也,焉能久乎!庸,固是定理,若以为定理,则却不见那平常底意思。今以平常言,则不易之定理自在其中矣。"广因举释子偈有云:"世间万事不如常,又不惊人又久长。"曰:"便是他那道理也有极相似处,只是说得来别。故某於中庸章句序中著语云:'至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须是看得他那'弥近理而大乱真'处,始得。"广云:"程子'自私'二字恐得其要领,但人看得此二字浅近了。"曰:"便是向日王顺伯曾有书与陆子静辨此二字云:'佛氏割截身体,犹自不顾,如何却谓之自私得!'"味道因举明道答横渠书云:"大抵人患在自私而用智。"曰:"此却是说大凡人之任私意耳。"因举下文"豁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曰:"此亦是对说。'豁然而大公',便是不自私;'物来而顺应',便是不用智。后面说治怒处曰:'但於怒时遽忘其怒,反观理之是非,则於道思过半矣。''忘其怒',便是大公;'反观理之是非',便是顺应,都是对说。盖其理自如此。"广因云:"太极一判,便有阴阳相对。"曰:"然。"〔广〕
共16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