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落落清欢日期:2024-12-06人气:11
老残游记读书心得(精选9篇)
手摇串铃,身披破棉袍,奔走于江湖中,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颇具有侠风道骨的赤脚郎中。老残,本名铁英,因喜欢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故号补残。因作者和时代的缘故,小说不免有一股迂腐气,但对于老残这样一个人,我是很喜欢,他为人做事极为潇洒随性,既有绿林好汉的劫富济贫,又有竹林七贤的淡泊宁静,轻名利,重情义。让我想起了带着面具,手持佩剑在空中划出“Z”的佐罗,还有小时候犯花痴的对象红叶大盗。
小说被赋予的时代是晚清时期,也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作者吴研人鸟瞰晚清社会,作者看到的无非是三样东西:蛇虫鼠蚁,豺狼虎豹,魑魅魍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牛鬼神蛇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刘鹗在这群乌合中顺手把清官这一类人物揪了出来,自古以来,写昏官庸官的多,清官一向是被膜拜的对象,譬如说包公,铁面无私的虚拟形象满足了多少年来人们对父母官的幻想,而小说中老残却说(清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原因是“他总觉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所以容易刚愎自用,滥施刑罚。在这些清官的血腥统治下,百姓只能忍气吞声,含着眼泪还夸“清官”,“好官”,所以大凡酷吏的政治外头都是好看的。小说以玉贤,刚弼两个清官为例,引出两段冤残案,刚弼所掌的魏家冤案后因老残等人的介入,得以真相大白,最终几节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w这清官之祸不免让人想到商鞅,李斯一派的法家人物,在任时功绩熠熠,可最终商鞅被车裂,李斯被腰斩。清官酷吏的道路以目,庸官昏官的盗贼猖狂,究竟哪一个是百姓最为惧怕的,我们不得而知。此刻有的官员更懂得兼容并包,一方面拿着房地产老板的钞票,一方面逼得拆迁
户跳楼自焚。身为公务员却践踏法律道德,殊不知这是脱了鞋抽自我的脸,还让别人闻臭。在封建专制的社会,清官祸国殃民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其实无论是清官还是昏官,都可是是帝王的凶器,款式不一样,其杀伤力却是相同的,能够说,只要存在极权专制的社会,清官就会变了味,这一点在近代中国得到了证实。
小说成书于新旧社会之交,所以书中竟有阿修罗,福尔摩斯之类的词,在一本古体书中出现,读起来有点好笑。当时教传入中国,书中还有一段最宗教的论述,很有意思,“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是相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惟儒教公到极处,佛道两教,就有了偏心,唯恐后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至于西洋教,都是流血成河。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自我所信奉的是儒家的太谷教。书中对女性的描述少了些大男子主义,戏子白妞,黑妞的演奏生动自然,听她唱戏时,“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想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住在深山的玙姑,出口惊奇,颇有林下风范。被迫沦为妓女的翠环,老残不仅仅给她赎了身,还纳为小妾。
作者刘鹗深受洋务派影响,是个保守的学习西方的爱国派,所以他想抱的还是慈禧的小脚。在文中,他借老残之口,称革命运动为北拳南革,持否定批判态度,在第一章,老残和友人在大明湖观光时看到的一艘快要触礁的船,并提议送上西方的罗盘,有的人说这是西方的代表,所以断定刘鹗是偏向西方的政治派别,这种说法未免太偏颇。充其量说明刘鹗在当时顺应了潮流,有一些思想觉醒。
《老残游记》还有后续,我不想再读了,狗尾续貂的故事太多,就到老残破案这结束刚刚好。
《老残游记》是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它被鲁迅先生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一般的小说都是揭露贪官之恶的,而《老残游记》则是专门揭露清官之恶的。
小说写了一个被人称为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是老残,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仕宦。可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遭受的痛苦。紧随老残的足迹,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
老残道听途说有关曹玉贤的“政绩”,然而这些政策里,却有无辜百姓成为玉贤苛刑的牺牲品,而玉贤所以却被山东巡抚加衔晋升。老残十分气愤,决定为民申冤,打算去省城。路上因黄河冰冻不化,滞留在齐河县,遇到好友监察御史黄人瑞。经黄人瑞介绍和撮合,老残用几百两银子,从火坑里救出妓女翠环并纳为妾。
老残从黄人瑞口中得知齐河县有个“清廉得格登登”的县官名叫刚弼,这个人也跟玉贤一样,刚愎自用,主观断案,百姓有冤无处伸。齐河县东北有个齐东镇,有一户人家,五十多岁的贾老翁,有两男一女。大儿子三十多岁病死,留下媳妇贾魏氏,二儿子也成了家,仅有十九岁的小女儿还没有出嫁.大儿子去世后,大媳妇经常回娘家,娘家仅有老爹一人,这一天,贾魏氏又回娘家,这边贾家却平白无故猝然死去,刚弼不问青红皂白就把魏氏父女二人关入大牢,还动刑逼供,魏家管事为救主人拿了上千两银子到衙门求情,刚弼设下圈套收了银两为凭据,以贿赂官府,以钱抵命的罪名对魏家父女动用严刑,贾魏氏不忍父亲受刑就屈打成招。刚弼很是得意,准备就此结案。
无辜的魏家父女又要惨死在刚弼手下,老残火速写信给山东巡抚,请省城令牌高明前来审案,结果老残的一封信救活了两条人命,他心中无比快活,可是佳佳是三口人死因不明还是疑案,老残决心搞清真相。他方药铺拜神甫,东奔西走几经周折才弄清楚,原先是老翁女儿的情夫吴二浪子用一种香草千日醉给害死的,其实这不是毒药,只是活人吃了像死人一样,千日之内若寻来另一种草药还魂草这些人仍能复活。老残让官府将吴二浪子押入监牢,然后欧普他亲自往泰山寻还魂草,贾家十三口人又活了过来。从此,魏家一案了解,巡抚批吴二浪子监禁二年.
“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自所见,不知凡几矣。”
刘鹗笔下之“清官”,可是是一些急于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越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衙门十二个站笼便站死了两千多人,九分半是良民。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依仗不要钱、不受赂,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
所谓的“清官”却为官不仁,心如蛇蝎。这是对官场的极大讽刺。贪官可恨,“清官”更可恨,那真正对百姓负责的还有多少?老残,一个江湖医生,尚且如此关心、同情百姓的疾苦,吃俸禄、享富贵的“清官”、贪官,你们曾有过一丝的愧疚吗?
钱、权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迷失了自我我,该用什么来拯救?
书看完了,余音绕梁,主人公的经历引人入胜却偏偏娓娓道来,不觉间让人忘却俗尘,神清气爽。老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人缘极好,做事有分寸、热心、开朗、大方、口直心快的一个人,在写到玉大人时,老残直言不讳的表达出了对于他的看法:这个玉贤真正是死有余辜的人,怎样省城官声好到那步田地?煞是怪事!我若有权,此人在必杀之例。当时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已是少数,由此能够看出,老残并不是等闲之辈,淡泊名利更是他的特点,在文章结尾,老残帮魏,贾两家逃脱险情,之后两家各送三千银子,可是老残丝毫不收,无奈之下,两家只好准备戏班子,预留着给老残过年,没想到老残在那天夜里就回了齐河县,显示出一代英豪的风范。不仅仅如此,老残看淡男女之情,文章结尾写道老残的一封信,资料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潇洒的老残在离开朋友后留下了这样一封信,正如徐志摩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老残游离大江南北,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自我的丰功伟绩,离开时清袖一挥,不留下一丝痕迹,高人啊!
文章中老残的性格特征和思想表现皆是作者刘鹗对于当前政治形式的真实思想的表现,刘鹗从洋务派与改良派的角度,把自我的政治观点诉诸文学,以小说这一形式表现出来一面暴露了满清官场的极端腐朽黑暗及各种社会病态一面又对封建最高统治者存在着不一样程度的幻想;一面不满于帝国主义的贪婪,但一由于对它的侵略本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一面又美化帝国主义的礼貌;一应对善良的人们所遭受的剥削压迫寄予同情,一面又对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恐怖万分,进而攻击辱骂,这正是对旧的失望而又看不到新的前途的思想反映。
的确,对于当时的社会情景,不少文人志士都急着用各种方法来帮忙国家和人民摆脱困境,正因如此,才有一批批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刘鹗的思想犹如鹤立鸡群般突出,我们从书中能够看出他复杂的创作心态,正如《自叙》所言:“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
而当时正是新文学成长的萌芽时期,《老残游记》正是在这以北京下出现的,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新文学的前驱,旧文学的墓场,可惜,文化的多元化在政治的一元化下抵消,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的成就与启示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只是在人们的头脑中以谴责小说家和谴责小说的定义规定着。但当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到《老残游记》发表一百周年的今日的时候,我们却在寻找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的新背景下发现他们新的时代价值。回到此刻,其实刘鹗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此刻的思想仍旧需要改善,,《老残游记》中所表现的政治梦想、异常是吏治思想和太谷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重枷,但这种体现近代身世之情、家国之情、社会之情、种教之情的传世之作,却是一个中国人不甘屈辱,反帝反封,要求国家富强的思想品格的充分体现。刘鹗和《老残游记》是现代话的另一种阐释,是民间力量的合理表达,清政府的极力扼杀是旧中国的历史杯具,可幸的是,当代中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和海纳百川的理论勇气,刘鹗式的民间力量在当下有了千载难逢的施展才能的环境,《老残游记》复杂的思想内涵,将有助于我们对二十世纪转折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有更深的
了解,这无疑是进取的,有益的,定将为我国的现代化注入生机和活力。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们拥戴清官、热爱清官。黑脸的包龙图,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是一片惩奷除恶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骂,遗臭万年,皆因人们憎恨奷臣、厌恶奷臣。残害忠良的秦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跪在岳飞墓前的(前些时候,看到网上传言,秦桧在家乡已站起来了,此刻的社会价值取向真得让人迷惘和心寒)。
刘鹗的《老残游记》中写了二个清官,读后,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一个“清官”是玉贤。该人是因为“办强盗办的好”而“补曹州府”(见第三回)。他办强盗究竟办得怎样样好呢?书中写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
玉贤大人对于“止盗”采用的方法却是“堵”。他在“衙门口有十二架站笼,天天不得空”(见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见第三回)。就曹州府这么一个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玉贤拿住并站死的所谓强盗有两千多人。这么一个地方哪里来的这么多强盗,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贤大人)随便见着什么人,只要不顺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笼站死;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玉贤虽然做到了“路不拾遗”,在上级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却是残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实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酷吏,为了让自我升官,竟然不顾百姓死活,不问青红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红自我官帽上的顶珠。老残在客店的墙上写下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鹠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
第二个“清官”是刚弼。此人不一样于玉贤,玉贤是一心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绩来,以博取上级欢心,所以以残酷治民,是一个实足的“酷吏”。而刚弼却不为升官,以“清廉自命(见第
十六回)”。此人清廉确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却是刚愎自用,却又昏庸无能之辈。对于刚弼这种所谓“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针见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仅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仅有他一个人是君子。这个念头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对这些昏庸、残暴之辈,老残认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伤,宰天下则天下死!(见第六回)”在那样的年代,能说出如此之话,实为不易,真可谓是震聋发馈之声也!
《老残游记》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作者刘鹗学识渊博,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所以,就小说资料而言,涉及各种自然科学范围颇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当不错,异常是对山东济南一带的风情描述,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读后收获颇丰。当然,刘鹗对于所谓“清官”的讽刺,悠悠以为,多少有些过了。清官毕竟是人人诵之,人人赞之。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渊源历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当代社会中的珍稀动物。刘鹗所写的“清官”实非“清官”也,这些人充其量可是是沽名钓鱼之辈而已。
《老残游记》断断续续看完了。看着前边倒不是很想后边,因为它是游到哪儿说到哪儿;看着后边倒是忘了前边。但想想觉得还是开头、结尾写得好,详细,修辞手法多样,人物呼之欲出,异常是女性的描述更是惟妙惟肖,从外貌深入到心理,比现实人还要入木三分。
通篇看来,感觉最深的是:
1、它的语言清新流畅、详略得当。该详详,该略略,详起来根根头发都要数一数,略起来用老土话、大白话一句概过。如游讲到饭菜时:“‘一品锅里的物件,都有徽号,您明白不明白?’老残说:‘不明白。’他便用筷子指着说道、‘这叫“怒发冲冠”的鱼翅;这叫“百折不回”的海参;这叫“年高有德”的鸡;这叫“酒色过度”的鸭子;这叫“恃强拒捕”的肘子;这叫“臣心如水”的汤。’”写几个女性写得尤为出色。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能够作为优美的散文化的小说来读。
2、构思别致、想法独特。世人皆恶贪官,喜清官,看作者咋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他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
“无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紧,正坏在有才的要做官,你想,这个玉大尊,不是个有才的吗?只为过于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的做到这样。并且政声又如此其好,怕不数年之间就要方面兼圻的吗。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则一府伤,抚一省则一省残,宰天下则天下死!由此看来,请教还是有才的做官害大,还是无才的做官害大呢?倘若他也像我,摇个串铃子混混,正经病,人家不要他治;些小病痛,也死不了人。即使他一年医死一个,历一万年,还抵不上他一任曹州府害的人数呢!”
是啊,作者就是经过一个“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不入宦途,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并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的老残,来揭露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也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提高的一面。
3、女孩儿的心事剖析得淋漓尽致。斗姥宫尼姑逸云的爱真是人世间的“至爱”,形象得无与伦比,真惭愧,还没有听说和经历过这样的爱,也没有想到或听说过一个女孩儿在没有家人和老尼姑的点拨下,思前想后,一条一条,头头是道,最终彻底“彻悟”——酒肉穿肠过,我佛心中留。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4、老残的江湖太馋人。第一,跟着当官的混吃混喝,不用掏自我腰包割肉心疼。要啥有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人拿钱,乐得自由享受又受人尊敬。第二,江湖里,镖局、土匪互通有无,以求共生,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可是江湖里有声张正义的侠客,更有鱼肉百姓的恶徒,走在江湖,图的就是一个热闹,一个名声。像金庸小说一样。
5、结尾不太懂。作者用了两个章节来叙述鬼魅,天堂地狱(主要是地狱),最终也没回到阳间,不了了之(可能是书的问题?)。明白它是劝人向善的。但用了很多刑法,惨无鬼道,但我想,其作用会不会像坏人在电视中看到某些方法,在现实中对待无辜者一样,正看反用了?
百无聊赖之中,一气看完了《老残游记》,记点文字,算是留个记号。
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资料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刘鹗(1857——1909),安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他留心欧美科学,期望国家富强,以往参与整治黄河和修建铁路的工作。之后义和团事起,他贱卖太仓米来赈济灾民,被清廷逮捕,充军新疆而死。《老残游记》全书共20回,作品经过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在作品《自叙》中他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棋局已残”的现实,为了“补残”,作者从批判现实鲜为人知的现象“清官尤可恨”入手,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
小说以老残(实即作者)的见闻为线索,描述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我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相当成功。并且《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鲁迅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能够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我以为其文如能断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绝唱》自不必细说,另有
申子平往见桃花山访刘仁甫时,路居玙姑处所闻所感也是极尽描摹功夫。由于历史的局限,该部分有一些攻击义和团和辛亥革命党人的议论,甚至还夹杂一些宣扬迷信的资料,我们能够对此予以鉴别和抛弃。瑕不掩瑜,更价值处,该部分叙述在平阴境内居然有虎存焉,于我心旌不止,看来,人是毁人高手,更是居毁坏自然之大功。
记下绘形绘声之段,以资闲余细品:
黄龙子移了两张小长几,摘下一张琴,一张瑟来。玙姑也移了三张凳子,让子平坐了一张。彼此调了一调弦,同黄龙各坐了一张凳子。弦己调好,玙姑与黄龙商酌了两句,就弹起来了,初起可是轻挑漫剔,声响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错,其声清脆,两段以后,吟揉渐多。那瑟之勾挑,夹缝中与琴之绰注相应,粗听若弹琴鼓瑟,各自为调,细听则如珠鸟一双,此唱彼和,问来答往。四五段以后,吟揉渐少,杂以批拂、苍苍凉凉,磊磊落落,下指甚重,声韵繁兴。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子平本会弹十几调琴,所以听得入缀;因为瑟是未曾听过,格外留神。那知瑟的妙用,也在左手,看他右手发声之后,那左手进退揉颤,其余音也就随着猗猗靡靡,真是闻所未闻。初听还在算计他的指法、调头,既而便耳中有音,目中无指。久之,耳目俱无,觉得自我的身体,飘飘荡荡,如随长风,浮沉于云霞之际。久之又久,心身惧忘,如醉如梦。于恍惚杳冥之中,铮钅从数声,琴瑟俱息,乃通见闻,人亦警觉,欠身而起,说道:“此曲妙到极处!小子也曾学弹过两年,见过许多高手。从前听过孙琴秋先生弹琴,有《汉宫秋》一曲,似为绝非凡响,与世俗的不一样。不想今日得闻此曲,又高出孙君《汉宫秋》数倍,请教叫什么曲名?有谱没有?”玙姑道:“此曲名叫《海水天风》之曲,是从来没有谱的。不但此曲为尘世所无,即此弹法亦山中古调,非外人所知。你们所弹的皆是一人之曲,如两人同弹此曲,则彼此宫商皆合而为一。如彼宫,此亦必宫;彼商,此亦必商,断不敢为羽为徵。即使三四人同鼓,也是这样,实是同奏,并非合奏。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一样。一人弹的,名‘自成之曲’;两人弹,则为‘合成之曲’。所以此宫彼商,彼角此羽,相协而不相同。圣人所谓‘君子和而不一样’,就是这个道理。‘和’之
一字,后人误会久矣。”
扈姑遂从襟底取出一枝角来,光彩夺目,如元玉一般,先缓缓的吹起。原先这角上头有个吹孔,旁边有六七个小孔,手指能够按放,亦复有宫商徵羽,不似巡街兵吹的海螺只是“呜呜”价叫。听那角声,吹得呜咽顿挫,其声悲壮。当时玲姑已将箜篌取在膝上,将弦调好,听那角声的节奏。胜姑将小铃取出,左手揿了四个,右手揿了三个,亦凝神看着扈姑。只见扈姑角声一阕将终,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铃起之时,玙姑已将箜篌举起,苍苍凉凉,紧钩漫摘,连批带拂。铃声已止,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那七个铃便不一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应机赴节。
这时黄龙子隐几仰天,撮唇齐口,发啸相和。尔时,喉声,角声,弦声,铃声,俱分辨不出。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熠耀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约有半小时,黄龙举起磐击子来,在磐上铿铿锵锵的乱击,协律谐声,乘虚蹈隙。其时箜篌渐稀,角声渐低,惟余清磐,铮钅从未已。少息,胜姑起立,两手笔直,乱铃再摇,众乐皆息。子平起立拱手道:“有劳诸位,感戴之至。”众人俱道:“见笑了。”子平道:“请教这曲叫什么名头,何以颇有杀伐之声?”黄龙道:“这曲叫《枯桑引》又名《胡马嘶风曲》,乃军阵乐也。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多半凄清悲壮;其至急者,可令人泣下。”
早在上学时,因学过一篇“白妞说书”的文章,明白了《老残游记》这本书,乃“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那时节对描述白妞眼睛的“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这一段,印象十分深,可直到昨日才将整本小说读完,看那续集竟是残篇,正读得入迷时却煞了尾,不免心里惆怅,竟有欲罢不能之感,这是许久都无的感觉。
小说对晚清的社会现实做了深刻揭露。尤其对酷吏的描画,端的是入木三分。酷吏们顶着清官的帽子,却残忍暴虐,草菅人命,双手沾满老百姓的鲜血,比那贪官尤其可鄙。那白太尊,有人在背后说了两句他的坏话,便捉了来说他谣言惑众,用站笼站死。衙门口的十二个站笼竟无一日是得闲的,真真是比地狱还可怕。
小说还描绘了黄河决堤的景象,有书生竟用千年前贾让的《治河策》向抚台献计治黄河,那堤里的几十万人在决堤时都成了浮殍。社会逼良为娼,衙门胡乱断案,真个是民不聊生。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书中二位女性的形象。一位玙姑,一位逸云。
玙姑系山中隐士之女,清丽可人,不仅仅通经典,且擅琴技,与黄龙子用琴瑟合奏一曲《海水天风》,让人徜恍迷离,心为之醉,仿佛那琴曲就在耳边回荡。书中描述颇得音律之三昧,让人心生想往。想那雪月山中,佳人高士在旁琴瑟和鸣一曲,此之境界岂非人生之一大乐事欤?
逸云是那泰山斗姥宫的姑子,却豁达洒脱,深契佛之妙理,已然是位开悟得道的活佛。逸云初时爱那任三爷,爱他的人、爱他的钱,爱得死去活来,之后忽然醒悟,抛却那利欲的折磨,自后便逍遥自在解脱了。她的那段关于除去“我相人相”的“变”法,活生生的一段修道次第文,形象通俗,倒真的是十分难得了。
且看她怎样修道的:她“十二三岁时也没有男女相,到了十四五岁初开知识开始喜欢男人了,却是美男子,如天津捏的泥人子,或者戏子唱小旦的,觉得他实在是好。到了十六七岁,就觉得这一种人真是泥捏的绢糊的,外面好看,内里一点儿没有;必须有点斯文气,或者有点英武气,才算个人,这就是同任三爷要好的时候了。再到十六八岁,就变做专爱才子英雄,看那报馆里做论的人,下笔千言,天下事没有一件不明白的,真是才子!又看那出洋学生,或者看人两国打仗要去观战,或者自我请赴前敌,或者借个题目自我投海而死,或者一洋枪把人打死,再一洋枪把自我打死,真是英雄!之后细细察看,明白那发议论的,大都知一不知二,为私不为公,不能算个才子。那些借题目自尽的,一半是发了疯痰病,一半是受人家愚弄,更不能算个英雄。仅有像曾文正,用人也用得好,用兵也用得好,料事也料得好,做文章也做得好,方能算得才子;像曾忠襄自练一军,救兄于祁门,之后所向无故,团守雨花台,毕竟克复南京而后己,是个真英雄!再到十九岁又变了,觉得曾氏弟兄的才子英雄,还有不足处,必须像诸葛武侯才算才子,关公、赵云才算得英雄;再后觉得管仲、乐毅方是英雄,庄周、列御寇方是才子;再推到极处,除非孔圣人、李老君、释
迦牟尼才算得大才子、大英雄呢!推到那里,世间就没有我中意的人了。既没有我中意的,反过来又变做没有我不中意的人,这就是屡变的情形。”这屡变的情形不正是她不断舍弃小我推而广之到无我的大我吗?她觉得孔圣人、李老君、如来才算得大才子、大英雄,就在精神层面与之契合如一了。
且看她道成后的光景:“近来我的主意把我自我分做两个人:一个叫做住世的逸云,既做了斗姥宫的姑子,凡我应做的事都做。不管什么人,要我说话就说话,要我陪酒就陪酒,要搂就搂,要抱就抱,都无不可,只是陪他睡觉做不到;又一个我呢,叫做出世的逸云,终日里但凡闲暇的时候,就去同那儒释道三教的圣人顽耍,或者看看天地日月变的把戏,很够开心的了”。这一段的描述,活脱脱就是开悟者或叫佛菩萨的思想精神境界了。某禅师云: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脚。那对圣界的意识了然了,与绝对本体契合了,这颗真心如如不动了,但肉身还在,日常应用还要进行,佛菩萨还要实施六度万行累积功德,拯救众生于苦海。逸云说“把我自我分做两个人”,这叫“意识分离,凡圣同体”。岳明在《禅,通向绝对本体》一书里即持此种观点。如今从“逸云”的口里,再次形象印证了此种观点,也即是“禅”的奥秘。
这一篇“情”之进化文,也是修道的进阶文,次第阶段、道成后的光景均了了分明,但需知看时明白,做时难。心性的修炼岂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人的意识仿佛那滚滚不息的大河,要能“行住坐卧皆亦禅”,要能“无住生心”,谈何容易?
这本书到这个光景才看完,也算有缘。看到逸云这一段感慨良多,胡乱书之,不知所云。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很棒的书——《老残游记》,这本书是取原著里的精粹而著,比起原著更容易理解,情节也更紧凑明快,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老残游记》,一听名字就应当明白,这是一名叫老残的人旅游时所写的东西。本书作者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先生,清末江苏丹徒人。他很喜欢科学,一心期望国家富强,但他那些谋求革新的主张,并不能被当时顽固的守旧派理解,最终受诬陷,流放新疆而死,书里的主人公老残,就是刘鹗的化身。其实,《老残游记》并不全算游记,他是经过描述酷吏的主要政绩,暴露出清代末年政治的黑暗与残暴,表现出民间生活的惨痛。
在这本书里,老残是以医生的身份出现的,总是摇着一串铜铃满街逛,遇见不公事,就上去打抱不平、为民申冤。老残的第一站就是山东的蓬莱山,老残也是在此地出的名。他走到一处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溃疡,每年都要犯几次病,谁也治不好,那日,老残正好摇着铜铃经过此地,说自我能治,说这是大禹传下来的方子,别的都不管用,黄家半信半疑,就勉强答应试试,结果,还真的药到病除,一向都没再溃疡,老残的医术就此传开。
他之后开始云游四海,遇到了玉贤和刚圣慕两位“清官”,办案从来雷厉风行,但生性残忍,采用严刑峻法,冤枉了不少良民,刚圣慕还危害两条人命,有的当地老百姓胆大,就给老残说说这酷吏的暴行,有的怕招祸上身,就什么也不敢说,老残也是心里着急却什么也不能做,只得干着急。之后老残还帮忙了一位妇女翠环,因为黄河闹水灾,她的家园被淹没了,被沦为妓女,后经老残相助,逃出了火坑,随老残回江南。
我很喜欢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实况,以及清末那些酷吏“清官”敛财害命的所作所为,这些“清官”描边以清廉为名,实际上却用血腥手段统治和欺压人民。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很值得一读。
这本书看了很多遍了。最早是语文书里面的《大明湖听书》这个编目。年少时哪里明白这文章的好处,虽然描述白妞的说书是那样的极尽渲染之能事。
之后有了几本书在肚子里面打底子,再于暇时认真的从头看起,细品下来,滋味竟是那么的悠远绵长。
老残,这名字便有一股子不流于世俗的孤傲,萧然。不是在世道上经历过几个起跌的,哪里能够如此?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游记,最著名的有《徐霞客游记》在那里呢。其实他能够和《格列佛游记》相类比。对现实的不满,《格列佛游记》能够天马行空到幻境之中找到寄托,可是老残,还是现实的,他没有神游天外,他想在夹缝里面找到生存的空间。
老残其实不是避世的,他是入世的,虽然摇着串铃,不愿意做官,可是摇串铃的时候看到的是国计民生,虽然没有入仕,可是交接的都是官场上的人物,谈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策略。说实在的,在这篇所谓的游记里面,看到最终,心痛的成分多,灰心的成分更多。
作为一个山野之人,有济世之心,那是最苦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是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又能解决几何?最终,往往只剩下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所以老残最终还能尽享隐居之乐,那真是上苍的眷顾了。
下一篇:三字经读书心得(精选31篇)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