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杰日期:2024-11-29人气:2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通用6篇)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书信中传达了美国作家海莲·汉芙和英国伦敦马克斯和科恩书店的主人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与情缘。
书中收录了汉芙与科恩书店二十多年间往来的所有信件,一封封的信件就像架起了一座彼此沟通桥梁。这是爱书之人的相互交流,汉芙爱书,视书如珍宝,她喜欢读旧书,在得知科恩书店藏有许多古书之后,性情率真,热爱古书的汉芙毫不犹豫地将书单和钱以及信一同寄出,寄到了大洋彼岸的科恩书店。而德尔也是很尽心尽力地为汉芙找书。一段神奇的书缘之旅就此开始了。因为汉芙对书的热爱,因为汉芙对他人的信任,因为德尔的真诚和诚实。
《查令十字街84号》被称为“读书人的圣经”。书中体现读书之人对书的热爱和尊敬,体现了汉芙别样的读书态度,绝不将书束之高阁。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读书人的关注,人们纷纷传阅收藏。以至于查令十字街84号在多年以后成了伦敦的一个景点,一个读书人的朝圣之地。
而在我看来,这二十年长期不断的通信,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书商与买书人之间的交易,爱书之人的相互对话,也是一段情缘,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汉芙从一开始就把书款放入信中一起寄出,不采用汇款方式,她也从来没有质疑过德尔帮她算的账。而德尔的行为,尽显英国的绅士之风,不仅尽力为汉芙找书,诚实地算账,就连跃于信纸上的文字,也是那么地彬彬有礼。
汉芙的善良,同样也是深深打动了包括德尔在内的科恩书店的每一个员工,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汉芙给科恩书店寄去了许多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尽管她自己过得并不如意。通过跨越海洋的信件与包裹,他们彼此问候,相互温暖。这是情缘,由书而起,不只是书缘,比爱情更大,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怀。
这本书一出版便在英国风行,曾被英国大肆宣扬成是英国文学的复兴。其实这种说法不说是错,但未免过于生硬,这本书信集只是爱书惜书之人的相互交流,相互取暖。《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带有温度的书信集,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同时,也唤起了到时人们对书籍,对文学的关注。
读书这件事本身就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无论是与书中的人物相遇还是与此书的某一任读者相遇,都是令人向往的事情,尤其是后者,更是许多文学作品中浪漫故事的开端。
记得在叙事奇特的《寒冬夜行人》里,卡尔维诺就以一对男女读者从相遇相知到最后结婚的故事作为主线,尽管在其中负责牵线的是一本印刷“错误百出”的书。同样,《查令十字街84号》也承载着一段与书有关的情缘,作为一部现实存在的书信集,它是一位热情开朗、终身未嫁、嗜读经典旧书却穷困潦倒的美国女编剧海莲·汉芙和一位严谨礼貌而不失诙谐、终身奉献于古书事业且已成家的英国绅士弗兰克·德尔二十多年来的书缘与情缘的见证者。
“查令十字街84号”是英国伦敦一家旧书店“马克思与科恩书店”的地址,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嗜爱旧书的海莲看到了这家书店的旧书出售宣传单,她便试着寄了一份想买的书单过去,而德尔先生就在这家书店负责收发信件与搜罗旧书,于是一段长达二十年的却始终未曾谋面的交流就这样开始了……
怀着对书名的好奇开始阅读,慢慢发现,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的这本书信集,有着穿越时空召唤人心的魔力。随着信件上时间的推移,你可以看到他们之间有某种东西在慢慢变化:女主人公以自己特有的热情活泼叩击着大洋彼岸一个严肃认真、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的心,而那位先生也以自己的幽默恰到好处地回应;他们对对方的称呼也越来越温和,像相识多年的老友一般;一个欣喜地接纳一本又一本喜欢的书,一个默默地搜集对方喜欢的书……这个故事像每个爱书人想象中的那样,穿过承载前人思想的书本,与冥冥之中的另一个人相识,相知,然而,最终却没有像每个人都盼望的圆满结局那样,甚至一生都未能相见。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一贫如洗的海莲是不幸的,她甚至由于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凑齐去一趟魂牵梦萦的英国的钱,直到最后得知德尔先生去世的消息以后,仍然没能成行,只是拜托朋友,“若你们恰好途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读来令人心酸不已。然而,那样纯粹、隐秘而又会心的一段感情,又是多少人可遇不可求的啊。就像柏拉图说的那个寓言:每个人生来都是被劈成两半的,世界之大,人海茫茫,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遇到自己的另一半,能遇到另一半的那些为数不多的人大概都是最幸运的。海莲能够在一次偶然的买书活动中遇到真正懂自己的知音——德尔先生,这样的幸运大概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吧。
读一本书就像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而这次的世界,没有私欲,没有占有,没有贫穷的悲苦,没有困境下的苟且,有的只是阅读好书的欣喜,一丝不苟的纯粹,心与心的交流以及跨越大西洋的温暖。
有生之年,愿你我都能遇到自己的“查令十字街84号”,找到那个似曾相识的老友。
《哈瓦那特派员》中这么说:“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街巷,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对于1969年的汉芙来说,这家书店,这条街就是这样的,于是这本书是一本悼念逝去的书,纪念二十年年间人心的一场奇遇。
初识此书,是在一部电影里,买来看看,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读后却久久忘怀不了、唏嘘不已。
据说这是一部爱书人的《圣经》,不算是爱书人,但也囫囵吞枣的看过许多书,尤其喜欢这一本。毫无疑问,汉芙爱书,她付钱买书,自付腰包寄食物托朋友送丝袜,但仍觉得自己占了好大便宜。她说:我打心里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着还能指望过年;但你们送我的礼物,却可以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可以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九泉。甚至到最后仍然得出我亏欠他良多的结论。
这似乎和我喜欢书信的理由不谋而合,喜欢寄出那一刻的欣喜,后来收到信的开心以及没有等到时的失落。以及寄信人的等待和收信人的等待,这期间错过的时间差就像天然酵母滋生了更绵长的感情。
汉芙喜欢弗兰克,这应该不足以形容她对他的感情,这是一场20xx年的精神之爱,看到最后他,他们仍然没有见过面,而是弗兰克的妻子写来信告诉他弗兰克逝世的消息。我想弗兰克和汉芙确实是精神相通的,不然他妻子不会在信中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都您的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相同之处、她最后说了一句像我这样一辈子孤寂以终的人想必大有人在吧。读到心酸。
汉芙最后说如果你正巧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能否为我吻它?我欠她的实在是太多了。
海莲·汉芙,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五日出生,一九九七年四月九日去世。终生未嫁。
初次捧起这本书,蓝白相间的封面格外清晰,一张简易且略带模糊的图片印在正中,充满了年代感和文艺气息,我想这该是符合作者往常写作剧本时的独特品味,而对于阅读完整本书的读者们来说,这样的设计别具一格且充满画面感和故事带入感,而内容上,作者用书信独白来阐述和描绘故事,更是本书的另一精彩看点。
我带着些许疑问,开启这场书海之旅。我起初对于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地方仅仅局限于认为只是一个为海芙小姐提供精良书籍的地方,能够提供精神粮食的地方,并未被吸引,但从整个写作的背景来看,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故事,国家之间的战士和政治历来都会和本国人民息息相关,永远也摆脱不了现实下枪林弹雨和冷热交替的残酷。但从1949年10月的第一封信到1969年4月最后一封信,主人公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家书店的各工作人员之间的这根情感纽带,整整坚持了20xx年之久,从一个普通购书者(简单书信的往来)到相互帮助的好心人(实际利益上的相互关切)再到已深念心底的陌生人角色,都是背后最走心的相互对待。也正是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才会有如此难得且值得珍惜的情感,然我们也不难想象,最后的结局注定是充满遗憾的,一直到书店里的工作人员相继离开、到其他的人的去世(因战争或饥饿或疾病),弗兰克和他的同伴们始终未能见到海芙小姐,最终也只是一个留在脑海、从书信中想象的美好人物形象,这也是本书最遗憾的地方,作者如此写,我想也是为隐射那个时代的果感与现实。
反倒如果最终作者将结束改为偏美好的氛围,我倒觉得与自身也与现实情境不符,相对比较不合理,也就没什么值得读者们思考和总结的地方了。最后一封信里说道:即便人都离开了,可书店还在,永远在那里,作者依旧可以回味这份美好的记忆,从心底,就像最初的那份善意永远埋藏在心底,美好如初。
读完整本书,让我最感动当属海芙小姐与查令十字街84号工作人员之间20xx年之久写的书信往来到最后的彼此相互取暖的真切情感,我在想在那个战争且充满愤恨的年代,怎么会有人能做到如此般将心比心,真切往来,将自我心中善意给予到那么多人,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读后感而至始至终用行动在证明他们的善意,这个时代下仿佛其它人性的光辉不受任何负能量所影响,人们进行着他们最本真的行为和使命。本书让发印象最深刻一句话,她写道:“你们若恰好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看完整本书我才明白,亏欠二字属实,情感上的亏欠是致命的、不好受的,对于未能见到查令十字街的伙伴们永远是遗憾的,对于只能用书信来表达情感永远是无奈的,对于无法弗兰克等人在心里永远的情感累积到最后消散,是痛苦的。这句话深深表达出了作者对于他们个人的深深思念以及情感的亏欠与内疚之情,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这个时代无限的感慨与悲哀。
反观中国社会,从国共相争再到闭关锁国~等等事件,其实在那样的时代下,人们的生存及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中国人大多是自私的,在到如今的老人摔倒讹人、保健品买卖等事件,都说明时代需要进步,需要人们坦诚相待,善意先行,太利益化的世界永远不会绚烂多彩。像书中如此的善意与真情值得我们为创造美好的世界努力学习,本书将人性的光辉也体现到了极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坦诚及人与社会如何正确相处都是值得我们深深去思考和学习的。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位美国女作家与一家英国古旧书店以经理德尔先生为主的店员们二十年间购书寄书的八九十封往来书信的信函集。信函每封不过数百及千字,笔墨或端雅或谐趣,谈文说事,嘘寒问暖,记账邮物,二十载不谋一面的岁月留痕薄薄纸笺,海阔天空地弥漫着书香与温暖的人间情味。掩卷莞尔,读之,如对故交老邻,道旁小坐,两三碟小菜,浊酒一壶,晏晏趣说从前,欣聆旧怀。
翻开这本小书,是在一个会上。因为会议惯常的枯燥,照例携了闲书来赶瞌睡。书的序文和附录竟有四篇三十几面之多,很超乎了我的想像。才看了几段序文中的书信摘录,不时会心一笑,心已生爱悦。这书也够调皮,见我喜爱,玩变脸的功夫,眨眼换了一副模样儿,变作一道喷香美食要诱我一口吞了它!我才不是大圣的二师弟那副德行,会上这个当!一行不漏地,我先把“序”、作者的“译序”,还有附录的两篇解读当作佐食小碟填了牙缝。会上读书多有干扰,至此再忍心合上书页,美味要留在静时全心以对,才不负美意呀。
昨日,久雨初晴,风和日暖。睡前卧读,拨亮了灯,双目炯炯,一口一口咂食美味。淡淡古书味道,郁郁人间情谊,溪水般叮咚跳跃心间。只为这家异国的书店找到了她想要的书,当海莲·汉芙小姐从她的英国籍邻居那里听说战后的英国,物资匮乏到每个月每个人只能配给到一个鸡蛋时,她心疼了。
从圣诞节开始海莲·汉芙小姐给被她称之为“我的书店”的店员们源源不断寄送食品包裹礼物数年,直至时局好转。人和人之间,如此纯粹!我的眼里,就连信函的购书账目中频频出现在字里行间的“美元”和“英镑”,亦去浊存清扮成了两个小书童的样儿,跟着那一册册可爱的老版旧书,前趋后缀地一天天衣襟袖角都浸染了纸墨的香芬。
德尔先生是书店的经理,回复海莲·汉芙小姐书信最多。隔空鸿雁传书二十年,因为异性,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一段细微别著的情意,被解读为另一种爱情未免也牵强了些,其实还是友谊的底,和塞西莉那几个店员一样,不过彼此更多一份知心、体贴与坚持。如此而已。
我很喜欢这样的两个人。在人生的长河里汇入这样一段荡漾着书页古香的清流,非幸事美事还可为何事!她人在纽约,心属英国文学,买书、读书、写书;他人在伦敦,就职古旧书店,售书、寻书、寄书。她善良坦率豪爽仗义,他温厚雅正恪尽职守。他们因书结缘,在这片缘分的天空下,他们的朋友、亲人、同事、邻居都走上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这个舞台,寒来暑往,雁来雁去,这些可爱的人纷纷执笔,写出了一幕美好的友谊剧目。也许,她和他,比友情又多一点点,也仅只一点点吧,不然二十年的岁月,无论如何旅资匮乏这样的理由也是挡不住情人的脚步的。当青丝渐成白发,她在他辞世的两年后终于机缘来临,推开了“查令十字街84号”的门,人已亡,店已空。
这夜入梦,我竟拾到其中一封信函,怕失去,急取了相机来拍照存念。而后的梦中又至某书坊,购得一册印刷精致的老版小人书《苏武牧羊》,喜不自胜。想起被舅父拿走的一册书法帖子,想要再觅一个,翻找许久,却不可得。那梦里也怪,难道米芾不是书法家了,他的书全给印成了画集。苏东坡的字也很好,老板极力推荐着。眼前字,心底情,先父习字法宗米氏,看书帖无非一点儿念想,但为此故,就还是要米老先生的字最关我情。
廿载书缘一梦中。醒来的清晨,在枕边又取了这本小书夹住鼻子嗅上一嗅,啊,竟然闻到一股小时候新学期老师发来课本的味道!
以前每次读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部电影,就会在豆瓣搜书评或影评,仿佛看了那些评论,就觉得那是我自己对书或电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想想,就会发现,那不是。我少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让别人的思考代替了我的思考,让别人的感受代替了我的感受。今天,在看完《查令十字街84号》后,我想自己写写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突然发现好难,有点不知道如何说起,所以想到哪就写到哪吧。
这本书是读书群里的群友推荐的,于是自己买了一本拿来读。拿到书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虽然不如海莲在信中描述的那样,皮装封皮、烫金字体那样精致,但封皮的设计也是非常精美的了。外面包着一层米白色封皮,上面印着中棕带一点绿的字体,是我喜欢的颜色,有一种复古的味道,正中还有一张旧书店的照片。里面是硬底封面,底色是墨蓝色,字体应该是玫瑰金色又带有一点粉,整个包装设计非常舒服。
我迫不及待的把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因为是书信体,所以读起来毫不费力,短一点的篇幅就一页纸,稍长的两页。全书记载了双方自1949年10月5日至1969年1月29日的来往信件,直至德尔先生去世。看着一封封短小而真挚的信,我能感受到海莲在收到喜欢的书时的欢呼和喜悦,能感受得到书店店员在收到海莲的物资帮助时的感慨与激动。让我非常感慨的是,双方从未谋面,却能在不断的书信来往中让友谊长存二十年之久,那是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单纯而美好。
读海莲的信总能感受到她的活泼和幽默,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应该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人。仿佛能感受到,一个女作家在自己的公寓里写着自己内心的文字,不会孤独和彷徨,平静的享受着阅读和写作。她在不知道德尔名字时这样写道:我会在包裹上注明由你——FPD——代转,天晓得你叫啥;在苦苦等书的日子里她写道:弗兰克.德尔?你在干吗?我啥也没收到!你该不是在打混吧;在描述自己的长相时她写道:至于我的长相,大概就跟百老汇街上的叫化子一样“时髦”吧!我成天穿着破了洞的毛衣跟长毛裤,……房东认为他犯不着为了一个窝在家里摇笔杆的小作家,而整天开着暖气。当海莲称呼德尔急惊风时,当海莲说汝等无赖时,我自己忍不住笑出声……
而德尔的信大部分就是在说自己又找到哪些书,并给海莲挑选她可能感兴趣的书。我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书的了解,对于海莲的了解,这一定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和饱览群书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海联真挚不渝的情谊上。
信中随处可见海莲对书的态度。她说,我从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也许喜欢旧书的人就是在寻找和期待在书中和有缘人相知与相遇。
海莲还写道: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需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还指望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阅读真的是最简单又最奢侈的事,我们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就可以在书的世界里和作者相遇,在那个世界里自由翱翔。
在这个阅读匮乏的时代,有不少声音在倡导阅读,而大部分焦虑的人就开始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仿佛买了这些书就像读过一样,仿佛看了书评就觉得自己完全懂了一样,仿佛看一遍就领会了书的真谛一样。作为一个有点焦虑、内心又有点虚荣的我来说,当然也在此列。除了一些育儿书籍外,至今书架上还摆着很多从未翻看的书,有的甚至连塑料封皮都没有拆开。我对自己说,重要的是认真看了,从书中得到了养分和力量,和自己的生活产生联系和思考。就像海莲所说: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免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把书一箱一箱的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因为我是一个手工爱好者,对于书中赠送手工桌布的那一部分也非常喜欢。海莲在看到桌布时说,这是一条漂亮的爱尔兰绣花桌布,米黄色的底布上以手工绣着古典的花草图案——全是各自不同颜色、浓淡有致的花儿,我真迫不及待的想披上维多利亚时代的水袖、优雅地举起手,幻想自己执着一只乔治王朝的古董茶壶,轻轻的斟上一盏茗茶……可以看出海莲对这份礼物的喜爱和珍视。
信中说,虽然老太太做了许多手工刺绣,却几乎全都自己留着。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老太太一个人终老一生,但她一定不孤独,因为有手作陪着她,每一个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除非遇到真爱,否则绝不割舍。德尔在信中还告诉海莲如何清洗、保养桌布,可见爱手作之人对于手工作品的呵护。每一个收到手作礼物的人都应该小心翼翼,精心护理,只为手作上留下的温度和故事。
关于对书店的描写,是海莲的朋友在信中描述的。一走进店内,喧嚣全被关在门外。一阵古书的陈旧气息扑鼻而来,那是一种混杂着霉味儿、常年积土的气息,加上墙壁、地板散发的木头香……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看到这些,仿佛就像自己置身于书店一样。
二十年里,海莲终究没能踏上那片土地,去看一看属于她自己的书店,是一种遗憾也罢,是一种注定也罢,总有一生也到不了的地方。所以她说,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上一篇:我爸爸读后感(精选4篇)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