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夏小筑:优秀范文写作参考

个人总结| 实习报告| 年度总结| 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教育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公司部门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搜索
分类 古诗手抄报黑板报教学设计学习计划国学经典生活常识

普通话手抄报:古汉声母

作者:寄心日期:2024-06-29人气:11

导读:  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在音韵学上,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称为中古音。中古音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前期以《切韵》音系(即《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

  在我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又称作“声”、“纽”或“声纽”等,如“双声”、“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表示声母的意思。在音韵学上,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称为中古音。中古音可以分为中古前期和中古后期。前期以《切韵》音系(即《广韵》音系)为代表,后期以三十六字母为代表。

  相关概念

  五音: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把声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牙、齿、喉”五类,即是“五音”;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来纽)和“半齿”(日纽),共是七类,就是“七音”。在我国古代的音韵学著作中,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归纳分析主要有“五音”、“七音”之说。“五音”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所谓“五音”,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成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后来,古人又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舌音分为舌头、舌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这样,古代声母的发音部位就有了十类之别。

  “清”“浊”: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我国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清”“浊”的术语来作解释。唐代孙缅在《切韵序》中说:“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字有清浊。”由此可知,声母的清浊之辨由来已久。后来,古代学者根据韵图中三十六字母排列的位置及发音特点,又将清浊各一分为二,即: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

  从现代语音学的观点看,传统的清浊之分实际上就是声带颤动与否的区别,凡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一类声母为清,凡声带颤动的一类为浊。至于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的进一步划分,则涉及到其他的发音方法问题。

  古代全清、次清之间与全浊、次浊之间的区别特征是不一致的,次清的“次”是就清声母的送气而言,与发音方法的气流强弱相关;次浊的“次”则主要指非塞音、塞擦音、擦音类浊声母,与发音方法的阻碍方式相关。古代学者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虽然不如现代精密,但应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

  守温三十字母

  “守温三十六字母”《玉海》“守温有三十六字母图一卷”。但已无所见。后来刘复(近代语言学家,1891--1934)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里面有一个写的很坏,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个字。背面有“三十字母敲韵”六字。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不 芳 并 明

  舌音端 透 定 泥是舌头音

  知 彻 澄 日是舌上音

  牙音君 溪 群 来 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 清 从是齿头音

  审 穿 禅 照是正齿音

  喉 心 斜 晓是喉中音清

  匣 喻 影亦是喉中音浊

  刘复《敦煌缀琐·守温韵学残卷》《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研究》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考证守温是唐末沙门人,“南梁”非朝代名而是地名。唐兰考证南梁就是兴元,即今天的陕西南郑县,守温当是当时凉州西域一代的汉族僧人。

  这个敲韵图受梵、藏发音影响较重。后来,唐宋时期的音韵学家根据当时的语音状况,增加了6个,形成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习惯上仍然叫“守温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相传为唐朝僧人守温所创,故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根据现在的研究,“三十六字母”并不合于唐朝的声类,另外,守温的著述残卷也已经被发现,上面只记述了三十个字母,而且和“三十六字 母”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守温三十六字母”当出于后人的伪托。至于“三十六字母”究竟何人所创,至今未有定论。3页,当前第1123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