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夏小筑:优秀范文写作参考

个人总结| 实习报告| 年度总结| 安全生产总结| 学校教育总结| 医院工作总结| 公司部门总结| 工作总结范文|

搜索
分类 古诗手抄报黑板报教学设计学习计划国学经典生活常识

中秋节手抄报:中秋节的象征

作者:老默日期:2024-06-05人气:13

导读: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季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季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

  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注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家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关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所谓“破四旧”时期,人们也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中秋之夜,从前家家户户于庭中设供桌,摆放月饼、藕、菱、西瓜、石榴、毛豆等节令食品祭月。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吴地百姓中秋“每户瓶兰、香烛,望空顶礼,小儿女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本世纪初,我到松江农村作民俗调查,村民告诉我,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中秋之夜,他们都会设供桌,置香斗供品,以祭天斋月。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这不是十分难得的么,这不是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共处与和谐的表征么?同时,暂时放却劳作,阖家男女老少,欢聚赏月,一边尝食月饼、节物,一边谈谈家常,这图景似乎是普通平淡的,但我们也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庶民生活的趣味与美,体味到我们中国人的人情之美。

  中秋节赏月等习俗的形成同样耐人寻味。中秋之夜,人们亲朋相携,步出户外,赏明月,尝节物其乐融融。除了赏月,南方不少地方有观潮之俗,唐宋之时,钱塘江观潮就盛况空前,苏东坡出知杭州期间,曾多次观潮,还写下《中秋夜观潮》的一首七律。另外,扬州之曲江也是观潮的好去处。中秋前后还是金桂飘香的时节,赏桂之风也久盛不衰。中秋的存在,让人们自觉地去体验、感受圆月、月下境界与各种风物之美,这时,大自然的生命气象与人们的内在情感体验之间会相应相合,人们对月亮,对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于是变得灵敏,赏月之际,每每使人逸兴遄飞,形之歌咏,岂是偶然!迷人的月光大大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月中蟾蜍、月中兔,嫦娥奔月以及月桂,吴刚的神话传说,让这个节日充满了神秘气息,使很多中秋诗文呈现瑰奇幽丽的面貌。中秋诗文之多,真可谓不计其数。有的作品,甚至唱彻中华大地。然则中秋节的节俗,不仅让我们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获得审美享受,而且它还不断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们的审美趣味。

  中秋是全民的节日,但从前有的地方妇女在中秋有她们独特的节俗活动,如“拜月”,俗传中秋是月亮生日,月亮被称为女神。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吴地有“走月亮”之俗,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直到天明鸡唱,犹婆娑月下。近日苏州民俗博物馆中,就有一组大型群雕,形象地刻画了吴地“走月亮”的场面。妇女拜月之俗的形成,可能和古代月亮主生育的民间信仰有关,有些地方拜月活动结合求子仪式,是其证明。闽南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妇女,中秋节有“听香”之俗,听香人燃香礼拜后,或静立或出游,注意窃听别人语言,以占卜吉凶。2页,当前第112

Copyright © 2024-2025 夕夏小筑 版权所有 | 备案号:豫ICP备2024057237号-1

声明: 本站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